邊緣思想
作者:胡舒立
金牌的意義大可不必誇大,更不能政治化。已經摒除了自卑感的中華民族,不需要用不斷增長的金牌數字來證明自己。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以雙重的巨大喜悅落下帷幕的。除了主辦成功的喜悅,還有“金牌豐收”的喜悅——51塊金牌的收獲比上屆雅典奧運會多出六成,是八年前悉尼奧運會的近兩倍。
於是,頗有一些人士很振奮地說,累累金牌證明體育“舉國體製”非常有效,所以,中國競技體育應當繼續高舉“舉國體製”大旗走下去。我們對此萬難苟同,並深以為在此次金牌盛宴之後,中國當告別“舉國體製”,啟動體育領域的全麵改革。這關乎中國體育產業的成長和全民健身活動的興盛,關係到中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也與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體製改革的全局息息相關。
競技體育領域不是孤立於當代中國變革版圖的孤島。體育改革拖不起也等不起了!
沒有人否認,中國人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是很榮耀、很興奮的事情,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增加中國作為體育大國乃至世界強國的自豪感,可謂意義重大。不過,金牌是有成本的。因為中國的競技體育一直實行傳統計劃經濟框架下的“舉國體製”,所以,金牌投入主要依靠納稅人的錢,依賴國家資源。雖然官方對金牌項目所涉成本一直未予公布,媒體對單塊金牌成本的估算,也曾出現從六七千萬元至7億元的不同說法,難以證實或證偽,但現代競技體育競爭激烈,中國為實現“奧運增光項目”多年來耗資不菲,此次北京奧運會拿下51塊金牌更是代價高昂,應當是不爭的結論。可以肯定,絕大多數在賽場上、在電視機前為金牌激情難抑的普通公眾,對為金牌付出如此代價是沒有心理準備的。
進一步說,投入與產出也並不對稱。“舉國體製”著眼於層層選拔、封閉培養專業運動員,在占用了大量資金後無法對大眾體育形成帶動力。國家培養的金牌選手們可成為各種商品的形象代理,但巨額現金收益主要屬於運動員個人及其教練團隊;所屬機構或有機會“利益均沾”,少部分還可能會成為未來訓練補充資金,但經濟上回報出資人的可能性等於零。廣大公眾的興奮和讚歎成了奪金的主要收益,而金牌達到一定的量則興奮感必然降低,體現為令人遺憾的邊際收益急劇下降。
中國正處在增長方式轉換的關鍵期,服務業發展和內需市場啟動都在呼喚體育產業的崛起。然而,“舉國體製”以壟斷方式盤踞了競技體育的主要資源,堵塞了商業體育的發達之路,體育產業的成長受到嚴重抑製。排球、籃球、網球這些本來表演性很強的體育項目,其商業價值都未能充分開發;在“舉國體製”身側半官半商踽踽獨行的足球,也隻能在製度畸變中可悲地淪為談資笑料。
體育“舉國體製”有如經濟領域的計劃體製,早已弊端重重,效率低下,棄計劃、選市場勢在必行。是項改革之所以一拖再拖,千難萬難,主要在於“金牌之憂”。因為“舉國體製”一直被視為可在短期奪金的有效安排,改革“舉國體製”的可能成本就是短期金牌損失。不過,感受北京奧運洗禮、手握51金之後,公眾的金牌情結大規模釋放,製度關注正在上升。不僅改革的成本已經下降,改革的時機也已完全成熟,改革的壓力也加大了。
當然,改革需要策略。國有體育格局強大固化已有經年,“畢其功於一役”的革命並不可行。比較理性的辦法應當是首先大幅縮小“舉國體製”的範圍,結束競技體育領域的國有壟斷局麵,同步推進商業體育、振興體育產業,讓市場機製成為競技體育興盛的基石。政府則主要做該做的事,把錢和力用到全民健身和大眾體育的發展上;進而隨著“舉國體製”淡出,順應“大部製”的政府機構改革潮流,重啟十年前受阻的政府體育部門職能轉型。
改革的過程,應當是中國體育文化價值體係重建的過程。其重心之一,就是冷靜地看待金牌價值,讓體育回歸本位。我們仍然盼望中國在未來的國際比賽、尤其是在下屆倫敦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仍然會為中國運動員的優異表現而歡呼。但金牌的意義大可不必誇大,更不能政治化。已經摒除了自卑感的中華民族,不需要用不斷增長的金牌數字來證明自己。有此清醒認識,則中國競技體育與全民體育攜手、中國從“金牌大國”成為真正的體育強國,就是可以期待的。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