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製造”:中國的,世界的(1 / 2)

邊緣思想

作者:劇錦文

“中國製造”已經成為時下一個世界性現象。但如果要給“中國製造”下一個較為科學定義的話,可能應該是這樣:即原產地在中國,而市場在海外的產品。

我們要明白三個道理,第一,所謂的中國製造隻不過是中國製度變革的一個成果。第二,中國製造已經超越了狹義“中國”的含義,其實在中國製造中,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由他國資本完成的。為了換取人家的市場,我們還不得不一再讓出自己的市場。第三,我們確信,隨著中國製造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中國將會在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有更多更好的產品銷往海外市場,會為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貢獻,這是一個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趨勢。

相信“中國製造”

毫無疑問,現在中國製造的產品已經遍及全球許多國家或地區,近來一些國家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在享受中國製造帶來的巨大福利的同時,開始對中國製造的質量產生種種質疑。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需要給出正確的解釋。

首先,關於中國製造的價格。我們為什麼總能造出比別人價格更低的產品?經濟學的一個基本道理告訴我們,產品價格低通常是生產成本低造成的,也可以是由於產品質量差而隻能是低價格。而中國製造的低價位顯然主要的不屬於後一種。原因很簡單:生產成本主要是勞動力成本、原料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環保支出等等,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我國勞動力成本所具有的絕對優勢,有研究指出,中國員工的工資僅相當於美國和日本的4%。在土地成本方麵,前些年,我國的許多地方出於競爭,競相以低地價來吸引外資,也使企業在地價支出中獲益非淺。還有一條也需指出,就是前些年我國在治理環境汙染方麵經驗不足、法製不健全、政策不到位,許多企業將其巨大的負外部性實際上留給了當地社會,而自己卻因此大大降低了製造成本。再加上,我國政府承諾給予外資企業一定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也使這些企業有更大的降價空間。綜合這些因素,才導致了中國製造的低價格。

其次,關於中國製造的質量。中國製造的質量是引起質疑的關鍵點,那麼中國製造的質量到底如何呢?從數據來看,中國商品的質量不僅比多數國家的產品高,在有些領域,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質檢總局的統計數據表明,在2004年到2006年之間,中國對美國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別是99%、99%和99.2%,而美國對中國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則分別是99.02%、98.85%和99.08%,兩者相比難分伯仲。在日本厚生省公布的2006年日本進口食品合格率中,來自中國的食品合格率為99.42%,美國是 98.69%,歐盟是99.38%,中國製造絲毫不遜於美歐。

誰在獲益

“中國製造”量大卻不賺錢,這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由於我國企業擁有自主商標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者更不足10%,多數企業從事所謂的貼牌生產(OEM)。有研究表明,從事OEM的企業所獲利潤僅為總利潤的8%-9%,90%以上的利潤為他人獲得。有人考察過這樣一個事例:在2004年紐約舉辦的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上,幾乎所有中國絲綢成品的批發單價(包括運費、關稅等費用)都在100美元以下,而這些絲綢製品在美國商店的零售價都在10美元以上。紡織業是我國傳統優勢產業,據專家測算,在全球紡織品產業鏈中,中國企業隻能拿到10%的利潤,35%是被品牌擁有者獲得,剩下的55%分配在零售、批發等流通渠道。玩具的情況也十分類似。以上案例使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製造這個價值鏈上,中國商家獲得的利益是最低的,盡管這也許比在國內市場銷售更能保住其收益,也正是如此,中國的商家才屈從於中間商的各種苛刻條件,甚至不惜將巨大利益讓予他人。而真正從中受益的是中間商、品牌商和外國的消費者,特別是中間商更是最大的獲益者。因此,如果國外的消費者不明真相一味拒絕中國製造,最終受損的是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