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會計人員在內部控製中的作用
財會探索
作者:叢佩偉
【摘要】內部控製的構成要素之一是信息和溝通,圍繞在控製活動周圍的是信息與溝通係統。這些係統使企業內部的員工能取得他們在執行、管理和控製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需的信息,並交換這些信息。而會計無疑是企業管理的信息中心,由會計人員進行內部控製,可以避免注冊會計師審計常常會遇到的審計範圍受限等情況。因此,通過會計這個環節來建立企業權力約束製度,是由會計工作本身的地位所決定的。
【關鍵詞】公司 內部控製 分離會計控製權 獨立會計主管
由於資產所有者與經營管理者的目標往往不一致,這樣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隻能依靠非市場機製加以妥善解決,即出資者將資本授權給經營者經營後,必須輔以嚴格的監督,這樣才能實現會計管理的預定目標。這種監督有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兩種,而由於經營者對企業的控製,使得外部監督的成本高、效益差;相比而言,內部監督往往能起到關鍵性作用。會計監督是指對經濟活動的調節、指導、控製和促進,調節和指導主要是指利用各種經濟活動方法引導人們的經濟行為按照合理、合法的軌道進行,促進與控製則是對經濟活動合理、合法性給予直接的支持和製約。會計人員的受托責任來自所有者和經營者兩個方麵,既要對所有者負責,也要對經營者負責。一方麵,會計人員受托於所有者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麵可靠的確認、計量、記錄,披露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理財狀況;另一方麵,會計人員受托於經營者在加強經營管理、確定企業內部激勵機製、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麵發揮作用,協助經營者履行理財責任和經營責任,最大效率地達到經營者所要求的經營目標。
在公司內部,會計工作是企業管理的中心環節,企業的產、供、銷、人、財、物等幾乎全部經濟業務都要經過會計環節轉換為會計信息,會計人員能夠全麵掌握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和企業的財務狀況。
一、會計人員作為內部控製的必要條件——分離會計控製權
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應該沒有利益關係,監督者在人事上、經濟上應獨立於被監督者。會計人員既要對所有者負責,也要對經營者負責,必須時時注意協調委托者與受托者兩者之間的利害關係。而在實際中,會計常常是企業經營管理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會計人員在經營者的領導下,以財務信息的形式服務並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會計人員在組織上、經濟上都依賴於經營者。會計人員作為一種“內部人角色”,往往更容易陷入“內部人控製”的泥潭中,作為被領導者去監督領導者,顯然不符合監督者與被監督者分離的原則,在事實上也難以持久,這就是企業所麵臨的會計控製權問題。
會計控製權是指對會計反映和會計管理所擁有的支配權。現代企業所有權與控製權的分離,形成企業中客觀存在的兩個控製主體,即企業所有者和受托經營者。企業代理人即經營者擁有企業經營的控製權,但不承擔盈虧的主要風險;而企業委托人即所有者交出了企業經營控製權,最終卻承擔盈虧的主要風險。這種風險的不對等,弱化了對代理人的製約和控製。而本應同時受托於兩個控製主體的會計人員,在實際中卻直接為經營者所控製,所有者的會計控製權被完全弱化。因此,要形成權力的製衡,減少風險,就有必要將會計控製權從企業控製權中分離出來。
分離會計控製權更實際的作用是確保會計人員的相對獨立性。會計人員的相對獨立性一方麵是進行會計監督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麵也是保證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條件。會計信息應具有可驗證性、中立性和報告的公允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保證會計人員的獨立性。會計人員的獨立保證了會計人員的公正態度,避免會計信息中帶有會計人員的個人意識。由於風險的存在,會計事項的不確定性使得會計信息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風險越大,主觀性越大,而對這種主觀性的控製則掌握在會計人員手中。會計人員的任務就是以中立的態度充分地反映會計信息,讓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作出預測。對企業所有者是如此,對經營者也是如此。會計人員協助經營者執行會計管理職能時,應將個人意見與提供給經營者的會計信息分開,保證經營者個人決策的獨立性。會計人員如果根據自己的願望去反映會計信息,也就是代替信息使用者進行預測或決策,那麼所產生的會計信息必然失真。如果會計人員不獨立,就不能保持中立而偏向其受托的某一方,其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也就會產生有利於該受托方的誤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