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學生——淺談如何促進師生情感
教研探索
作者:武英明 徐鳳珍
【摘要】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策劃者,一個班級是否團結、和諧,是否有活力,和班主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關鍵詞】班主任 學生 情感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策劃者,一個班級是否團結、和諧,是否有活力,和班主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一個班幾十名學生,是否能夠成為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班主任的工作態度是否認真,教育藝術是否高超,教育方法是否恰當,組織管理能力是否較強,以及班主任本身能否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楷模。如何建立融洽的師生情感,實現教育過程的以情動人呢?
關愛學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的前提。隻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關心學生的身體、學習和生活,使其身心健康、全麵發展。班主任要熱愛所有的學生,隻愛“金鳳凰”不愛“醜小鴨”,不是真正的愛學生。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溫暖和感情傾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通過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走進學生的心靈,感化學生。
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不少老師把這一教育過程簡單化了,以為對學生生活上噓寒問暖,學習上語重心長地提幾點要求就是進行了情感教育。實際上,這隻是一種淺層次的理解,這種方式對認知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尚未完全覺醒的學生往往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生理發育開始日趨成熟,心理上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發現了"新的自我",明顯地感到"我"是大人了,並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強化了自主管理和個人實惠觀念;產生對現實的不滿情緒。這些生理心理特點就要求教育者必須及時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說:"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因此,班主任要積極創造條件,主動親近學生,細心體察、全麵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為學生擺脫煩惱、化解困惑。這樣的情才能動人,這樣的愛才具有說服力,這樣的教育才能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具體該怎樣實現師生間的情感交融呢?
一、平等的觀念促進情感的交融
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強調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形象威嚴,對學生的教育稱作教誨、訓導,教師和學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是單向的流動,學生被動接受教育,主觀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製,許多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當今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與學生做心靈相通的朋友,應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做到把學生看成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擺布和要求的工具。
工作中曾聽到不少班主任抱怨說某某同學自私,讓他做事表現得不情不願的,支使不動;而學生卻說老師不近人情,不管自己有沒有時間就安排自己幹著幹那。有人把這種現象的產生的根源歸結為:當今社會,家庭獨生子女居多,過分的溺愛使得孩子養成了唯我獨尊的心態,不懂得關心他人,樂於助人,是一種道德的缺失。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小題大做。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這種矛盾的實質其實根源於觀念上的衝突。教育者把學生提供的服務定性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義務,還是學生所給予的幫助,就能折射出在教育者的是否具有平等的教育觀念,是否把學生當成人格平等的對象看待。構築平等的師生關係需要放下架子,擺脫居高臨下的姿態,在實施教育的具體過程中,不要習慣於單純地從成年人、教育者的角度,帶著愛之深,責之切的心理去進行說教、指正,要善於傾聽,了解學生怎麼想,怎麼看,嚐試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小事讓學生感受到關心和愛護,如學生的學習用品掉在地上,碰巧經過時,不是旁若無人地走過去,而是幫他撿起來,讓學生覺得這個班主任是容易親近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多一點理解和寬容,從愛出發,了解學生真實的感情需要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給學生平等對話的機會,讓學生覺得班主任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從而“親其師,信其道”,自覺愉快地接受老師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