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內外交通管理模式及趨勢分析(1 / 2)

國內外交通管理模式及趨勢分析

理論研究

作者:陳玉紅

【摘要】交通組織,簡言之就是交通的流量組織、流速組織和流向組織。道路交通組織優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間上,科學合理地分時、分路、分車種、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終處於有序、高效運行狀態。交通組織的管理的目的是充分發揮現有路網的效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交通衝突,節約能源,降低交通公害,實現交通的安全、暢通與高效。

【關鍵詞】交通 管理模式 高效節能

一、日本東京的交通管理模式

在日本,即便是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裏,最繁忙的主幹道也不過是雙向六車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國道多為雙向四車道。盡管如此,日本的道路暢通率仍然很高,主要原因在於交通需求管理的成功運用。

日本緩解交通擁堵的措施可分為擴大交通容量和加強交通需求管理兩大類,以後者為重點。擴大交通容量包括修建環形道路、增加車道、改良交叉口等;交通需求管理則通過路徑變更、時間變更和調整擁堵發生源等多種手段。

日本道路交通法律完備,所規定的條款、內容及其詳盡,並且根據社會經濟發展不斷修改,國民交通法律意識很強。

二、新加坡交通組織管理

新加坡道路功能界定清楚。一是主幹道突出交通功能,支路接入主幹道或公路大多加寬的漸變段,保證正常的交通流不受衝擊。道路交叉口基本采用喇叭型設計,路口四角分別設有安全島,使左轉車輛提前分離;二是單行線隨處可見,為避免車流交叉和相互幹擾,許多道路甚至是四五個車道寬的大路都是單行道;三是道路的渠化充分。無論是路口還是路段,大量交通標線清晰地標出車道,避免了車輛穿插造成的人為堵車現象;四是交通科技手段的廣泛運用。職能交通係統(ITS)對1900個路口設施有效管理,協調聯動的交通信號係統和交通信息係統對道路設施“綠波”控製,大大提高了交通運行效率。

新加坡大力推進公共交通係統,實行車輛配額製度控製車輛增長。個人在購買新車時,必須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請,投標購買一張有效期為10年的“擁車證”。政府每年根據交通狀況和道路容量公布年度車輛增長率配備車輛。新加坡是最早設施擁擠收費製度的國家,在車流量大的中心商業區各大通道設置電子收費站,在交通高峰時段,當車輛每次通過收費站時,電子收費係統在車內讀卡器中智能卡上扣除費用,大大減少了進入城市中心區域車流量。

三、香港交通組織管理

香港是世界上交通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公裏道路約有273輛車輛在行駛。在這樣的“交通繁忙”的國際大都市,盡管某些道路在高峰期也有擁堵現象,但是在過去20年,鬧市區平均車速一直保持在每小時25公裏以上,其它地區則在每小時30公裏以上,基本保持道路通暢。其具體做法:(1)是充分發揮交通警察的作用,加大執法力度,同時要加大交通法規的宣傳力度;(2)是香港道路交通管理法製健全,可操作性強;(3)是建成一體式交通管理及資訊中心,全麵負責交通監察及管理、事故管理和提供交通資訊。在主要公路上加裝包括視頻監控、可變信息路牌、超速攝像機、意外或事故探測器等智能化管理設備,以提高交通管理整體水平。香港警方還使用自動攝像平均車速記錄儀器及車內錄像係統,協助他們偵查及檢控超速等不良行為。

四、深圳交通組織管理

深圳市為了加強城市道路交通組織管理實行,實行靈活高效的“限製”措施,緩解市區道路交通安全壓力,改善道路交通環境,深圳市規定東門中路每日15時至19時,經東門中路南北雙向通行的社會車輛實行按車牌尾數對應日期分單雙號準予通行。限製措施實施後,東門中路通行狀況有了極大的改觀。另外,深圳市區路段是“分時分段”禁止和限製大貨車和小型麵包車行駛的,這樣即緩解了市區道路交通安全壓力又改善了道路交通環境。另外,根據交通流量的時間和空間變化,將交通流分為高峰、平峰和低峰期。低峰期,規定每天上班交警的30%在路麵,主要負責處理事故;平峰期安排60%的交警在路麵,主要負責政治、處理事故、深入轄區單位開展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