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夏季篇(6)(1 / 3)

泡過薏仁的水用來洗臉,美白肌膚效果很好。用薏仁粉,在疣子上搓洗,還可以除掉疣子。總之,薏仁是美化肌膚的上等食物,外敷內服皆可。薏仁酒是甚可口的藥酒,對於強壯補精十分有效,是全家老少最好的飲料。有腸胃疾病的人在空腹時或飯前臨睡前飲用,不但可以去除疲勞,增加精力,對於胃腸也有很好的作用。

白果冬瓜子湯

[材料]白果10克,冬瓜子30克,蓮子肉15克,胡椒1克。

[製法]將以上藥洗淨,加水煮沸改小火燜1~2小時。

[用法]1天1次,可長期食用。

[功效]健脾利濕止帶。主治子宮內膜癌。

菱肉湯

[材料]生菱肉30克,核桃枝30克。

[製法]將以上藥洗淨加水煎煮成深褐色。

[用法]分2~3次服完。

[功效]健胃安中。主治脾胃虛弱型子宮內膜癌。

節令美食

“渚鬧漁歌響,風和角黍香”,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自古以來最有代表性的風俗。魏晉時的《風士記》中便有“仲夏端五,烹鶩角黍”。這是關於粽子的最早記載。書中講到:“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

到了唐代,食粽之風非常盛行,已作為正式食品在市場上銷售。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有“庚家粽子,白瑩如玉”之句,這說明唐代長安城內粽子的製作、銷售已十分普遍,且品種繁多,有錐粽、菱粽、筒粽、七巧粽等。

到了宋代,粽子製作愈發精巧,花色品種也蔚為壯觀。《西湖老人繁勝錄》上說:“角黍天下惟都城(今杭州)將粽子組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采縷碧雲粽,香粳白玉團”,指白粽子。吃時撒上白糖或蜂蜜,有時還在粽子裏加入果料、果仁。“不獨盤中見蘆橘,時於粽裏得楊梅”。蘇軾的這首詩指的是果脯粽子。陸遊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是指艾香粽子,將中藥艾葉與食品相結合,有保健防病作用。明代開始出現肉製粽子,主要有牛肉粽、豬肉粽和火腿粽子等。

“水團冰浸砂糖裹,透明角黍菘而和”。仲夏時節天氣酷熱,來一盤冰鎮粽子,既可大開口味,又可豐富營養,為節令一大快事。古時醫家還用粽子治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粽子性味溫甘,五月五日取粽子尖與截瘧藥物一起可以治療瘧疾。21世紀的今天,不再有醫生用粽子尖治療瘧疾,但是糯米入藥,在藥典中仍有它的一席之位。糯米有“補氣、益氣、止瀉”之功能。從營養學分析,100克糯米可產熱量360千卡,再加上紅棗、豆餡、果料或火腿等,其營養價值實為可觀。炎炎酷夏,食欲欠佳,吃上一盤冰鎮粽子,撒上白糖,既可促進食欲,又可從中獲得豐富營養。

夏至楊梅紅似火

——夏至話食療

節令特點

每年陽曆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夏至當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如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自此伊始,便進入炎熱夏季,萬物在此時節生長最旺盛。

天人合一

夏至過後,太陽逐漸南移,白晝便逐漸縮短。而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麵的熱量仍比地麵向空中發散的多,故在短期內氣溫則會繼續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後的三伏天,為一年中最炎熱的一段時期,也是人體調補和治療宿疾的最佳時期之一。夏至當日,是一年中陰陽氣交的關鍵。冬季易發的慢性疾病,應利用夏季病情平穩時期進行調補,對治愈或減輕慢性病的複發會收到較好的效果。故祖國醫學對冬病夏治特別重視。古書雲:“春夏養陽”,講的便是說在夏天調補時應偏於溫補人體的陽氣,順應春夏陽氣旺盛的變化,這對於易感受陰寒之氣及陽虛病人十分重要。

滋補原則

夏季六節氣,人體的胃酸分泌逐漸減少,加上飲水較多、衝淡胃酸等原因,人體消化功能減弱,所以飲食應清淡一些,多吃營養豐富、清淡的食物,少吃油膩厚味和熱性的食物,尤其是煎炸食品或糕團等油膩之物更應少吃或不吃。

然而,清淡不等於素食。有些人到了夏季六節氣便成了“素食主義者”,三餐純素,以為這會特別清淡,便可健康長壽,其實這是養生的一大誤區。

人體健康需要有多種營養素來作保證,營養素的主要來源食物是,各種營養素必須齊全,含量多的營養素並不能代替那些微量的營養素。一般情況下,人體的營養素保持著動態平衡,一旦缺乏某些物質,就必須及時補充。夏季六節氣高濕高溫,人體消耗大且夜晚睡眠少,更加需要增加營養,故不能完全素食。素食中雖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但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等卻含量甚少。若夏季六節氣長期吃素就容易導致營養失衡,並導致身體在“秋收冬藏”時失去協調,從而埋伏下疾病的危機,這便是平時所說的夏天“受虧”了。夏季應適當吃些瘦肉、蛋、奶、魚等葷食和豆製品,烹調時可多用清蒸、涼拌等方法,避免油膩。此外,配菜時應注意搭配,例如葷少素多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並多變換花樣,以調胃口、增食欲。夏季蔬菜品種多,選擇餘地大,可充分利用“搭配技術”。“色彩”被稱為是健康的“第二營養素”。家中有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時,在餐桌上添加些紅色的蔬菜,可以刺激中樞神經,振奮精神;如果工作勞累,身心疲憊,心情不悅,餐桌上可多加點綠色以及白色的菜肴,可以舒緩情緒,愉悅心理,促進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