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煮食臘八粥的習俗,最早來源於佛教。相傳,這天是佛教創始人釋加牟尼成道的日子,所以每逢臘八,大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活動,並效仿牧女獻乳糜的做法,用各種穀物加上雜果煮粥供佛。後來就成了民俗。臘八這天,群眾把自己收獲的穀物和幹鮮果品煮成臘八粥,以慶祝一年來辛勤勞動的成果,並祈求來年能有個好年景。
臘八粥也稱“七寶粥”、“五味粥”。據《燕都遊覽誌》介紹,過去煮食臘八粥,以“品多者為勝”。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過去的北京煮臘八粥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然後再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鬆子、白糖、紅糖、葡萄幹等作點染。有些講究的人家,還要用紅棗、桃仁等幹果,巧製成人物或小獅子等擺在粥上,給節日帶來無限情趣。
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方臘八粥的味道也各有不同,總的特點是北甜南鹹。北方人喜歡用江米、紅小豆、棗、薏仁米、蓮子、桂圓、核桃仁、黃豆、鬆子等為料煮成甜味臘八粥;而南方人更喜歡用大米、花生、黃豆、蠶豆、芋艿、荸薺、白果,加蔬菜、肉丁和麻油煮成鹹味臘八粥。還有一些在粥內加上桂皮、茴香同煮,來增加其風味。西北地區的人們還在粥內加入羊肉。
臘八粥不僅是一種美味節令食物,而且有很高的食療價值,有益氣調中,養脾益胃,消渴除煩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編了食用粥55種用於食療。陸遊在《食粥詩》中讚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將食粥致神仙。”看來古代的人把食粥作為一種益壽延年的方法。在煮臘八粥時,由於加入了大量的幹果仁、豆類和眾多的穀物一起煮,可起到蛋白質的互補作用。粥內富含脂肪和各種維生素,如果隆冬臘月,吃上兩碗營養豐富的臘八粥,對人體是很有益的。
瀚海闌幹百丈冰
——大寒話食療
節令特點
每年陽曆1月20日或21日為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通常氣候比較幹燥,降水稀小,經常會有寒潮和大風天氣。
天人合一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同時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節氣,氣溫很低,人體應保持精氣,滋養陽氣,將精氣內蘊於腎,化生氣血津液,促進髒腑生理功能的代謝發揮。所以青壯年在寒冷的冬季應減少性生活,以滿足生理功能處於低潮、人體培養精氣的需要。中老年人則更應注意取暖,防止凍瘡和促進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環。大寒,是最為嚴寒的時節,但寒極必反,也就是說,春天已經不遠了。
滋補原則
因為人體質的不同,其陰陽盛衰、寒熱虛實偏差也較大。在大寒節氣中溫度很低,人們要根據各自體質進行辯證施食。陰虛者應食補陰虛食品,例如糯米、乳品、魚類等食物;陽虛者則應多食溫陽食品,例如狗肉、韭菜等。飲食上要加強營養,增加熱量。
滋補食譜
陳皮油爆蝦
[材料]
大河蝦350克,蔥薑末4克,陳皮3克,紹酒17克,醬油9克,白糖45克,味精15克,熟清油80克(實耗40克)。
[做法]
剪去河蝦須腳,洗幹淨;陳皮加熱水20克,泡漲,剁成茸糊狀。
炒鍋置大火上,倒入熟清油,燒至沸熱時,放入蝦,炸至蝦殼鬆脆,倒出瀝去油。
鍋裏留餘油,放各種調料和陳皮糊燒溶,至稠濃發黏時,將油爆蝦回鍋攪勻,使汁包上蝦身,盛出裝大圓盤。
[特點]
色澤鮮亮,殼脆肉嫩,甜中帶鹹,具有陳皮香味。
瓜薑鹿肉絲
[材料]
上漿鹿肉絲200克,白糖乳瓜絲8克,甜醬薑絲8克,熟冬筍絲50克,芹菜段25克,紹酒10克,醬油10克,精製鹽15克,白糖10克,味精少許,胡椒粉15克,丁香粉15克,水澱粉20克,肉湯40克,熟清油500克(實耗65克左右)。
[做法]
炒鍋在旺火上燒熱,倒入清油,燒至三成熱時,放入鹿肉絲,拌散滑熟倒出,瀝去油。
鍋裏留油50克,放入冬筍絲、芹菜段,煸透煸香,加入乳瓜絲、甜薑絲、紹酒、醬油、鹽、白糖、味精、肉湯燒沸,下水澱粉拌勻,將鹿肉絲回鍋翻勻,撒上丁香粉、胡椒粉,盛出裝盤。
[特點]
色澤淡紅,肉質細嫩,開胃爽口。
薺菜炒冬筍
[材料]
冬筍淨肉300克,薺菜100克,精製鹽15克,味精15克,肉湯300克,熟清油75克。
[做法]
將冬筍淨肉切成滾刀塊;薺菜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將其變色撈出,放入涼水裏待涼,擠幹水,切成粒。
炒鍋置中火上,倒入熟清油40克燒熱,放入冬筍塊煸幾下,加肉湯燒沸,改用小火燒至冬筍變色,加入鹽、味精、薺菜粒燒片刻,下水澱粉攪拌均勻,加熟清油炒出光澤,盛出裝圓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