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手法,能促進手部的血液循環,增進腦的活力,防止手部痹痛,有利安眠,防止腦血管病變。
腹部保健按摩法
【操作】
(1)分腹陰陽:取坐位或仰臥位。兩手除拇指外,各四指並攏,用其指麵緊附在劍突下肋緣的兩側。接著沿肋弓向脅肋處分推50~100次。腹左為陽右為陰,分推兩側肋弓有平衡陰陽的作用。
(2)疏肝利膽:體位同前。兩手拇指與各四指分開,拇指貼附在脅肋的前側,餘四指在脅肋的後側。接著,用指麵做自上而下推動。脅肋部為肝膽經絡所布,指推此處,可以疏通肝膽經氣。
(3)運脾健胃:體位同前。用右手掌麵按在臍上,左手覆蓋於右手背,做順時針方向旋轉摩動,以臍為圓心,旋轉範圍從小到大,力度由輕至重,旋摩50~100次。脾胃為後天之本,旋摩腹部有運脾健胃的作用。
(4)疏理三焦:體位同前。兩手掌麵緊貼肋下,沿乳的垂線,從肋下推至腹股溝處,反複推擦50~100次。疏理三焦,調達少陽經氣,有強健五髒的作用。
(5)揉按脘健胃:體位同前。用手掌大魚際肌緊貼中脘穴(劍突與臍連線中點處),用柔力緩慢揉按,以順時針方向旋轉約1分鍾(圖94)。
【作用】
腹部按摩能疏暢氣機,促進胃腸蠕動,增進消化,有利於吸收功能。
下肢保健按摩法
【體位】取坐位。
【操作】
(1)擦下肢:兩手搓熱,5指並攏,同時,從大腿外側自上而下擦至外踝關節,再從內踝關節向上擦至大腿內側,反複6遍,以透熱為度。
(2)捏拿下肢:用拇指與其餘4指相對用力,從上到下捏拿下肢3~6遍,雙手同時進行,先後側,再前側。
(3)摩髕:以兩手的拇指用力按摩膝關節周圍,先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後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再用雙手掌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按摩各8次。
(4)叩擊下肢:用雙手掌根部,叩擊下肢3—5遍,叩擊時雙手動作要協調。
(5)按穴位:用兩手拇指端,分別按揉髀關、風市、伏兔、血海、陽陵泉、陰陵泉、委中、足三裏、承山、三承交、解溪穴各1分鍾。
【作用】
舒筋活血,溫經通絡,強壯筋骨,滑利關節,補肝益腎,養心安神,健脾和胃,能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使髖、膝、踝3個關節強健有力。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半身不遂,下肢肌肉萎縮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同時,對多種內科疾病、外科病、婦科病有防治作用,尤其長期按摩足三裏穴對保健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足部保健按摩法
【體位】取坐位,按摩足背時一腿伸直,被按摩腿彎曲,用腳跟支撐於床麵。按摩腳趾、腳底時,其腳外踝靠於另一大腿上。
【手法】推摩、擦摩、運拉。
【操作】
(1)梳摩足背:以食指至小指分別置於各趾縫間,沿骨間隙自下向上,反複梳摩至解溪穴20~30次。
(2)握趾屈踝:用一手握住足趾,另一手緊握足踝內外側,作左右旋轉運動,旋轉20—30次。
(3)擦足底部:體位同前,用手尺側部的小魚際肌按在足心處,做上下推擦,至足底發熱為止。然後換另一隻腳,方法同前。
(4)蹬擦足底:躺在床上,用一隻腳的足跟蹬擦另一足底處,重點蹬湧泉穴(足底心前1/3交界處)約1分鍾。然後換另一腳蹬擦。
(5)捏趾甲角:用拇指、食指的指尖,相對用力輪流捏十腳趾的趾甲角約1分鍾。
以上手法可以促使足部血脈通暢,改善局部營養,通暢氣血,增強足部抵抗力,預防下肢酸痛和凍瘡,治療腳氣病,消除疲勞,有助於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