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記憶特征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回憶等過程。根據記憶的內容可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和運動記憶等。根據材料在腦子裏保存時間的久暫又可把記憶分為瞬時記憶(保持時間為0.25~2秒,呈鮮明印象,但很快就消失)、短時記憶(保持時間為3~47秒)和長時記憶(保持時間在1分鍾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終生不忘)。
記憶是老年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多數的老年人感到最苦惱的是記憶力衰退,往往是隨記隨忘,對昨天學過的詩詞或新介紹的朋友的名字,今天就記不清了,有時話到嘴邊,竟遺忘了。
對這種記憶力的變化是不足為怪的。況且這是屬於臨時遺忘,與永久遺忘不同,有時經過追憶或休息片刻又想起來了。當然,嚴重的就會發展成為遺忘症,它是老年癡呆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記憶衰退,遺忘率高,這是自然規律。
其原因是由於人的感覺器官,神經係統和大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記憶也隨之發生變化的關係。但是變化的情況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麼可怕。有人經過調查後假設:如果18~36歲的人記憶能力為100%,那麼37~60歲的人的記憶力為90%,60~85歲為85%。可見,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程度並不大,為此而引起的擔心和苦惱也是沒有必要的。
老年人的瞬時記憶和年輕人相差不大,短時記憶明顯比年輕人差,那種放下東西就忘的現象往往出現在老年人身上。至於長時記憶,老年人往往對未衰退前接觸過的事物,長時記憶保持完好,而對衰退後接觸到的事物,長時記憶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假如有一個人70歲,他的記憶是大約50歲時衰退的,那麼50歲就是長時記憶好壞的一個分界線。
例如,有的老年人能把童年時讀過的《千家詩》背誦如流,有的同誌能把他小時候當兒童團員時,手拿紅纓槍、臂戴紅袖章,在村口站崗放哨,抓特務的情景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聽;還有的同誌能複述幾十年前與別人爭論時所堅持的思維邏輯順序及爭辯中說過的話,等等。而對50歲以後發生的事,則記憶沒那麼清楚了。這些都是正常的。這是老年人的記憶特征之一。
老年人的意義識記好,機械識記不如從前。機械識記是靠機械重複方法的識記,例如記數字、牌號、人名、地名、曆史年代等。而意義識記是依靠理解的一種識記,亦即通過領會精神、融會貫通其內在的聯係來識記。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意義識記沒有多少區別,而機械識記老年人明顯不如年輕人。
規定時間的速度記憶衰退。老年人如果自由掌握記憶速度,那麼老年人的記憶效果和年輕人差不多。一旦要求老年人同年輕人一樣,在同一規定的短時間內記住某些內容,那麼,老年人的記憶效果就不如年輕人。
再認保持完好。再認是指一件事出現在眼前,判斷它是否感知過的過程。心理學上把能夠再認識的過程叫認知。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再認保持完好。例如,一對白發蒼蒼的老人,久別重逢,一眼便可確認對方是自己的童年好友。再如。有的老年人雖然背不出一些外語單詞或古詩的句子,但是當它們出現在眼前時卻可以認識,指出這些外語單詞和古詩的意思。
如何提高記憶力
針對中老年人的記憶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樣可提高記憶力。老年人常常記不住人名、電話號碼,等等。遇到這樣的情況可在口袋裏備個小本子,隨聽隨記,以便日後翻閱查對,諺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很有道理的,還可利用對往事記憶清楚的優勢,在學習新東西時,多與過去記憶中的事物進行聯係和比較;要注意少而精,“私少則得,多則惑”,千萬不可趕速度。
記憶也有規律可循
1.明確的識記目標。心理學家的許多實驗表明,不管是長時間記憶還是短時記憶,識記的持久性都依賴於人所確定的識記任務。目標確定為“記到明天”,同確定為“永遠地”記住,其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老年人在識記有價值材料時要有決心和信心,強迫自己的腦神經長期記住它。
2.把需要識記的材料理解後進行分類、列提綱、畫表格等幫助記憶。例如,周恩來同誌為了使人便於記住當時我國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名稱,曾編了一首七言“詩”:“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四西兩寧青甘陝,還有內台北上天。”有的還可編成順口溜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