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蝴蝶效應凡是房地產泡沫總有一天會破滅其實,近年來,迪拜已經有跡象顯示財政不穩定,從年初就開始停工的千米高準世界第一摩天高樓,到棕櫚島項目都麵臨爛尾危機。因此,這絕非如同某些投行人士所言的是突如其來的沙漠風暴。按照迪拜目前的高負債、高投資的惡意透支未來的發展模式,在今年年初金融風暴最猛烈的時候就應該倒掉,能支撐到今天,已屬萬幸。
記得去年,歐美各界人士就曾熱議迪拜何時玩完,而隨後的房地產開始低迷、失業增多和外資出逃引發的商人被捕等一係列事件,已經讓迪拜不再是投資的聖地。不說別的,隻要看看英國《金融時報》一年來關於迪拜的評論,諸如《迪拜風光不再》的文章更是充斥報端,拿今年2月24日的一篇《迪拜有救了》的文章為例,文章說:“人們曾希望,迪拜也許能夠渡過金融危機,而無需兄弟國家的幫助,但這種希望本月破滅了:阿布紮比對自己的銀行注資43億美元,卻未表明迪拜可否指望得到類似的幫助。此舉引發了投資者對迪拜740億美元債務負擔(超出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0%)的不安。迪拜債務5年期信用違約互換(CDS)合約的價格飆升至類似於冰島的水平,迪拜尚未脫離困境。由於缺乏石油資源,迪拜被迫大舉借貸,以便為一場很快就破滅了的建築熱潮融資。”這就是說,早在今年年初,迪拜已經在倒塌的邊緣掙紮。
的確,迪拜不是華爾街,迪拜引發的沙漠海嘯的“蝴蝶效應”也許很難讓全球再次陷入恐懼。對於經濟率先複蘇的中國而言,迪拜“範本”意義除了包括中國銀行(601988)在內的各大行爭相聲明沒有持有迪拜的債券之外,最有的價值恐怕在於這種高度依賴投資和房地產的發展模式和我們的相似性了。站在總結以前教訓的角度看迪拜,其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支撐的政府龐大投資計劃和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發展模式的確很致命,維持迪拜神話繼續的唯一前提是房價上漲。可惜的是,根據德意誌銀行的統計,迪拜樓價自2008年高位急跌一半,瑞銀報告預測還會再跌30%。房價的下跌,直接把迪拜拉回了原形。
對於歐美金融市場而言,盡管現在披露出的迪拜世界的苦主主要是巴克萊等金融機構,但迪拜神話本身就是這些歐美投行作為幫凶炮製出來的,他們一方麵很了解迪拜的真相;另一方麵,通過忽悠全球的投資者撒錢到迪拜,已經賺得缽滿瓢溢,何況590億美金的損失並非全部由他們買單。因此,對歐美金融界,迪拜不過是又一個意料之中倒下的神話而已。
美國人不是說嗎,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也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就是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沒有什麼影響,有些小事如經係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則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迪拜危機就是那隻煽動翅膀的蝴蝶,而真正的龍卷風在歐洲。
說到這裏,莊則棟似乎有點口渴,到上一杯咖啡喝了一口。
“歐洲?”萬家養自言自語了一句。迪拜和歐洲似乎牽扯不上什麼關係啊。他們之間的距離似乎是非常的遙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