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希臘是怎麼加入歐盟的嗎?”莊則棟問道。
萬家養無語了,這家夥的爆料越來越勁爆,萬家養已經不能用常理來度量了。隻好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
莊則棟得意的說道:“根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規定,歐洲經濟貨幣同盟成員國必須符合兩個關鍵標準,即預算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負債率應低於GDP的60%。而希臘在2001年距離這兩個標準還相差甚遠。為此,希臘求助著名投行高盛集團。”
當時高盛看到歐洲經濟在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希臘有機可乘。歐元區貨幣彙率在當時是非常穩定的,融資成本相對比較簡單,在此情況下,歐元區其他國家願意拿出更多的錢來支持這些即將加入或剛剛加入歐盟的“小夥伴們”。而希臘恰恰就是這樣的小夥伴。
高盛很快就為希臘設計了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幫希臘政府隱藏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從而使希臘在賬麵上符合了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
這一被稱為“金融創新”的具體做法是:希臘發行一筆100億美元的10-15年期國債,分批上市,這筆國債由高盛投資銀行負責將希臘提供的美元兌換成歐元。到這筆債務到期時,將仍然由高盛將其換回美元。
如果兌換時按市場彙率計算的話,就沒有文章可做了。事實上,高盛的“創意”在於人為擬定了一個彙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臘貸出一大筆現金,而不會在希臘的公共負債率中表現出來。假如1歐元以市場彙率計算,等於1.35美元,希臘發行100億美元可獲74億歐元。然而高盛則用了一個更為優惠的彙率使希臘獲得84億歐元。也就是說,高盛實際上借給希臘10億歐元,但這筆錢卻不會出現在希臘當時的公共負債率的統計數據裏,因為它要10-15年以後才歸還。
這樣,希臘有了這筆現金收入,使國家預算赤字從賬麵上看僅為GDP的1.5%。而事實上,2004年內歐盟統計局重新計算後發現,希臘赤字實際上高達3.7%,超出了標準。
除了這筆借貸,高盛還為希臘設計了多種斂財卻不會使希臘負債率上升的方法,如將國家彩票業和航空稅等未來收入作為抵押來換取現金。這種抵押換現方式在統計中不是負債卻變成了出售,即銀行債權證券化。
所謂“無利不起早”,高盛的這些服務和借貸,當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達3億歐元的傭金。當年獲利6億歐元(約合7.93億美元),相當於其全年交易獲利的12%。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2002-2005年間,現在的歐洲央行行長馬裏奧·德拉基正是當時負責歐洲事務的高盛副總裁。意大利前總理馬裏奧·蒙蒂自2005年來便是高盛的國際顧問,而希臘前總理帕帕季莫斯,在1994年-2002年間擔任希臘央行行長時,參與了高盛炮製的債務作假行動。雖然帕帕季莫斯並未直接在高盛任職,但是他依然是“高盛的人”。
高盛的目的就是炮製出這些債務危機的,他們讓世界充滿債務,然後現在危機爆發之後,他們又被挑選出來處理這些問題。整個歐元區成了一個高盛集團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