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兒童營養(1 / 3)

一、兒童能量和營養的需要

兒童與成人相比,處於一個不斷生長發育的動態過程,因此,兒童期的能量需要,不僅要供給每日的生存和活動所需,而且還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供生長發育所用,這是兒童不同於成人的一個特殊之處。人體所需要的能量是由外部來源的營養素供給的,這些供能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糖類和脂類,每克蛋白質或者每克糖類均可提供能量16.8kJ(4kcal)/g(1kcal=4.184kJ),而每克脂類能提供能量37.8kJ(9kcal)/g。兒童期的能量需要包括5個方麵:基礎代謝需要、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動作或者活動所需、生長發育所需和排泄的消耗。

小問題:兒童期各部分能量需要各占多大比例?

◆基礎代謝是指在環境溫度18~25℃時,在人體空腹、清醒、安靜狀態下,維持人體功能所需要的最低的能量。嬰幼兒時期基礎代謝所需能量占總能量的50%~60%,隨著年齡增長,用於基礎代謝的能量需要會逐漸減少。

◆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為消化和吸收食物所需要的能量,嬰兒期占總能量的7%~8%,年長兒則隻占5%左右。

◆動作和活動所需是指肌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這部分能量需要與孩子的體格、大小、活動強弱、活動持續時間的長短都有關係,所需要的能量也有很大差別,好動、愛哭和肌肉發達的孩子,需要的能量也會相應增多。

◆生長發育所需是兒童在能量需要方麵的最大特點,也是與成人最大的區別。生長發育所需的能量與生長發育速度成正比,生長發育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能量越多,因此,在生長發育的第一高峰期(嬰兒期)和第二高峰期(青春期),這部分能量需要是最多的。1歲內的嬰兒這部分的能量需要占總能量的20%~30%,此後逐漸減少,到了青春期又會增高。

◆每天攝取的食物不會全部被人體吸收,有一部分食物未經消化吸收便排出體外,所損失的能量即為排泄的消耗。攝取混合食物的正常嬰幼兒,所損失的這部分能量占總能量的10%以下。

小知識:不同年齡兒童的能量總需求。

以上幾個方麵所需能量的總和即為總需能量,實際應用時,則應主要依據孩子的年齡、體重和生長發育的速度來估計。一般常用的簡單計算方法是,1歲以內的嬰兒所需總能量為110kcal/(kg·d),以後每3歲減去10kcal/(kg·d),到15歲時為60kcal/(kg·d)左右,成人為20~30kcal/(kg·d)。當然,這隻是正常兒童所需能量的一個平均數,具體到每個孩子都會有所差異,不能按照這個標準,硬性地應用到每個孩子身上,而是要因人調整。

4個月以內的孩子主要是以奶類喂養為主,母乳和大部分牛奶所提供的能量均為每100ml供能66kcal,因此,奶類喂養足以滿足嬰兒的總能量需要。如果總能量長期供給不足,可導致孩子生長發育緩慢、體重不增、營養不良;但如果總能量長期供給過多,則容易發生肥胖症。

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物質有7類,包括蛋白質、脂類、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其中,蛋白質、脂類、糖類為提供能量的營養素,4歲以上的孩子,其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的供給量比例應當為1.5:3:5.5,三者比例合適才能充分發揮各種營養物質的作用。其他幾種物質雖然不提供能量,但是參與人體內多種生理、生化活動和調節代謝,所以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小知識:蛋白質的作用與來源。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成分,是保證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是生命的基礎。蛋白質的生理功能主要不是提供能量,而是在於供給不斷增加的新組織的需要,供身體的生長發育之用,同時也用於補充已有的組織。

因此,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的嬰幼兒,其蛋白質的需要量也相對比較高,不僅需要蛋白質來補充消耗,而且還要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食物中以乳類、蛋類、肉類、肝髒、魚和豆類中的蛋白質含量比較多。

動物性蛋白質的生物利用價值優於米麥類植物性蛋白質,在嬰幼兒膳食中,動物性蛋白質的供給應不少於所需蛋白質的一半。

家長園地:如何給孩子合理補充蛋白質?

一般來說,由蛋白質提供的能量應當占總能量的8%~15%為宜。兒童期蛋白質的需要量根據時期不同,所需蛋白質的量也有所不同。母乳喂養的嬰兒需要2~2.5g/(kg·d),牛奶喂養的嬰兒則需要3~4g/(kg·d),混合喂養的孩子大約需要3g/(kg·d),學齡前兒童需要蛋白質2~3g/(kg·d),學齡兒童需要1.5~2.0g/(kg·d)。舉個例子,如果孩子每天需要的蛋白質以瘦肉計算的話,則學齡前兒童每天需要的瘦肉為35~50g,學齡兒童需要40~65g(1兩左右)。這個例子並不包括孩子從其他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量,所以,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稍有變化。如果孩子長期缺乏蛋白質的供應,會發生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停滯;但如果長期供給蛋白質過多,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比如孩子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

小知識:脂類的作用與來源。

脂類是提供能量的主要來源,並且具有維持人體體溫、保護髒器不受損傷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作用,孩子可以從食物和烹調油中攝取脂類。

脂類主要來源於奶類和奶製品、蛋黃、肉類、魚類、動物油、植物油、奶油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由攝入的糖類和蛋白質轉化而來。

家長園地:如何給孩子提供適量的脂類食物?

在1歲內的嬰兒,脂類所提供的能量占每天總能量的35%~45%,出生後1~2個月內需要脂類為6~7g/(kg·d),到6個月時可以降到4g/(kg·d)。3~4歲時為3~3.5g/(kg·d),6~7歲後隻需要2.5g/(kg·d),脂類提供的能量占到總能量的25%~30%。舉個例子,如果將孩子每天需要的脂類折合為植物油的話,那麼3~4歲的孩子需要40~60g(相當於1兩左右),6~7歲的孩子大約需要50g(也是1兩左右)。如果孩子長期缺乏脂類供應,會出現體重下降、皮膚幹燥且容易發生脫屑,還可以發生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症;但如果供給脂肪過多,會引起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症狀。

家長園地:孩子對糖類的需要量是多少?

◆糖類是能量供應的主要來源,在2歲以上孩子的飲食中,其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50%~60%。食物中的乳類、穀類、豆類、水果、蔬菜中均含有糖類。

◆嬰兒期大約需要糖類12g/(kg·d),由於嬰兒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內缺乏澱粉酶,無法消化糖類,所以應當在出生3~4個月後再添加;2歲的孩子需要糖類8~12g/(kg·d),此後則逐漸減少。舉個例子,如果將孩子每天的糖類需要量折合成2 兩/個(1 兩=50g)的饅頭的話,則2 歲的孩子每天需要2~2.5個饅頭,4歲的孩子需要2.5~3.5個饅頭,7歲的孩子需要4個饅頭左右,12歲的孩子需要4~5個饅頭。當然,這種計算不包括孩子從其他飲食或者零食中攝取的糖類的量,隻是為了使孩子每天的需要量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實際生活中,孩子的需要量不會這麼大。

◆當糖類供應缺乏時,孩子會發生體重低、低血糖,嚴重時還會出現酮症酸中毒的表現;但是如果給嬰兒過多供給糖類時,最初孩子的體重可以迅速增長,但時間長時孩子則出現肌肉鬆軟、麵色蒼白的“泥膏娃娃”模樣,容易合並感染,實際上為不健康的表現。所以,蛋白質、脂類和糖類三者的供給,必須有適當的比例才能發揮出各自的最佳作用。

小知識:維生素的作用。

維生素並不產生能量,但是為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需。人體每天的需要量很少,但是由於人體內自己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必須從食物中供給。維生素可以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這些維生素容易溶於脂肪,可以儲存在體內的脂肪組織中,所以不需要每天供應。如果脂溶性維生素供應不足時,孩子出現症狀會比較慢,但如果過量時,則容易導致中毒。臨床上兒童期常見的有維生素A中毒、維生素D中毒。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在人體內隻有少量儲存,所以不容易出現中毒,但是需要每天供應,如果缺乏時症狀出現會比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