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常俗稱“浮腫”,可以表現為身體局部性的水腫,也可以是全身性的水腫。兒童期疾病導致的水腫通常為全身性的,常見的疾病有下列幾種。
一、蛋白質- 能量營養不良
病例:寶寶從6個月開始就交給老家的奶奶帶,現在寶寶快1歲了,媽媽回去探望寶寶時,發現寶寶的臉腫了起來,而且還精神懨懨的。媽媽可嚇壞了,趕緊帶孩子到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為營養不良。
蛋白質- 能量營養不良是由於孩子的膳食中蛋白質和熱能的攝入不足引起的營養缺乏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本病已經非常少見。但是,幾年前出現的“大頭娃娃”事件,提醒人們仍然不能忽略本病的發生。導致該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先天營養不足,如果胎兒在母體內時營養不良,可以造成出生體重過低、早產,更容易發生本病;孩子出生後喂養不合理,比如有的母乳不足而又沒有及時給孩子添加牛奶,或者在孩子斷奶後沒有及時添加輔食;某些孩子患腹瀉、感染或某些傳染病時,對蛋白質的吸收利用也會發生障礙,如果孩子反複患病或者疾病遷延不愈,也會引起營養不良。
小知識:不同類型營養不良,消瘦、水腫皆有可能。
由於導致本病的原因不同,患蛋白質- 能量營養不良的孩子可以表現為三種類型,即水腫型、消瘦型和混合型。
1.消瘦型的患兒是由於能量供應嚴重不足導致的,消瘦是它的特征。
孩子身材矮小,嚴重時甚至為“皮包骨”樣。全身的皮膚幹燥鬆弛,皺紋多,孩子雙頰部凹陷,像小老頭一樣。同時,孩子的全身情況也不好,表現為體弱無力、體溫低、精神萎靡不振、易哭鬧。病情嚴重的孩子還可以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可以導致死亡。
2.水腫型的患兒常常是由於急性的、嚴重的蛋白質缺乏所導致,全身水腫是它的特征。
孩子身高可以正常,體內脂肪也未見減少,但是肌肉鬆弛,眼瞼腫脹,甚至全身水腫,皮膚發亮。孩子還可以伴有一些全身性的表現,比如軟弱無力,對外界反應淡漠,沒有食欲等。疾病嚴重時,本型的患兒可以合並肺水腫、敗血症和電解質紊亂等,甚至引起死亡。
3.大多數孩子表現為混合型的營養不良,也就是蛋白質和能量同時缺乏,表現為上述兩型的混合表現。
小問題:對病情嚴重的營養不良患兒,應該采取哪些急救措施?
如果營養不良患兒病情嚴重時,可以導致死亡,其中,並發感染、電解質紊亂和心力衰竭是導致孩子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應該首先進行急救處理。
◆及時的抗感染治療:當孩子發生肺炎和敗血症時,應該及時應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頭孢噻肟50~100mg/(kg·d),分3次靜脈滴注;或者頭孢曲鬆20~80mg/(kg·d),分1~2次靜脈滴注。用抗生素治療時療程要足夠,要治療徹底。
◆調整孩子身體的水鹽平衡:在疾病急性期,要注意靜脈補充液體,以維持身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並注意補鈣。
◆當孩子出現心力衰竭時,要及時糾正,給孩子以綜合治療,包括應用利尿藥、吸氧及其他支持療法。
醫生囑托:如何調整營養不良患兒的飲食?
當營養不良患兒度過疾病急性期後,在恢複期主要是營養治療,隻有供給孩子多於正常需要量的蛋白質和能量,才能逐漸糾正營養不良狀態。因此,要給孩子補充多種維生素,多給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同時,多給孩子一些含蛋白質和能量多的食物,如瘦肉、魚類、奶、蛋類、肉鬆等。
小貼士:預防營養不良,措施很簡單。
1.嬰兒期的孩子要盡可能給予母乳喂養,斷奶時間不要過早。
2.在孩子4~6個月時,要及時添加輔食,如肉鬆、肉泥、蛋羹、牛奶等。準備給孩子斷奶時,要給孩子含蛋白質豐富的斷奶食品,不要隻喂給孩子麵糊、麵條等澱粉類食物。
3.家長要改進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當孩子出現腹瀉和感染時及時治療。對病情遷延不愈的孩子,要警惕營養不良的可能,對孩子的飲食要精心調整。
二、急性腎小球腎炎
詳見第6 章第一節血尿部分。
三、腎病綜合征
詳見第6章 第二節蛋白尿部分。
家長園地:孩子劇烈咳嗽後,為何會出現眼皮和臉頰水腫?
孩子有嚴重的咳嗽時,會造成臉部水腫。劇烈咳嗽時胸腔內的壓力急劇升高,此時頭部的靜脈血流因胸腔內高壓,而無法順利的流回心髒,因此頭部會充血,咳嗽的越厲害,充血就越嚴重。而嬰幼兒的臉頰組織是很稚嫩的,尤其是眼皮部位,皮下組織疏鬆,質地好似海綿可以存留很多水分,所以當血流無法順暢的流入心髒時,就會滯留在眼皮及臉頰中,看起來就是水腫。
這種水腫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待咳嗽好轉後水腫自然就會消退。但家長最初發現孩子水腫時最好去醫院檢查,注意排除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的水腫,如腎髒病、心髒病等。
第7章 風濕免疫係統常見症狀與疾病
關節疼痛,注意風濕病
兒童期的關節疼痛大多是由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引起,常伴有其他係統或器官受累的表現。常見的疾病包括風濕熱和幼年類風濕關節炎。
一、風濕熱
病例:寶寶11 歲,發熱已經1 周了,3 天前開始出現關節痛,初為肘關節疼痛,後來膝關節也開始疼痛,且局部又紅又腫。到醫院化驗檢查後,診斷為風濕熱。
風濕熱是一種全身性的結締組織炎症,可以有多個髒器或係統受累,主要累及心髒、關節、中樞神經係統、皮膚和皮下組織。本病可以反複發作,急性發作後常遺留輕重不等的心髒損害,形成慢性風濕性心髒病。可以肯定的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與風濕熱密切相關,在細菌感染後人體可能產生了免疫反應而導致發病。
小知識:多個大關節疼痛,警惕風濕熱。
風濕熱的主要表現包括發熱、多發性關節炎、心髒炎、皮膚環形紅斑、皮下結節與舞蹈病等,這些症狀可以單獨出現或者以不同的組合出現。
1.孩子患了風濕熱時,關節炎是最常有的臨床表現,其特點是遊走性、多發性,即不固定於一個關節,而是有多個關節相繼受累,常常累及大關節,如膝、踝、肩、腕、肘、髖等關節。病情比較輕的孩子隻有關節痛,病情嚴重的孩子可以出現典型的關節炎症狀,局部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受限,但比較樂觀的是,炎症消退後不會遺留關節功能障礙。
2.大多數患兒在發病前1~5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如曾經患有咽炎或者扁桃體炎等。大部分孩子都有輕度或中度發熱。
3.有超過50%的患兒還會出現心髒炎的表現,可以表現為心肌炎、心內膜炎和心包炎。
4.少部分患兒會出現皮膚損害,比較典型的表現包括環形紅斑和皮下結節。環形紅斑多發生在軀幹或者四肢的內側,為一種淡紅色的環狀紅暈,中央蒼白,出現後很快就會消失。皮下結節為豌豆大小的皮下硬結,不與皮膚粘連,可以移動,常常出現在大關節的伸側或者骨質隆起的部位。
5.個別孩子會出現舞蹈病的表現,大多在發病後2~6個月出現四肢和麵部的一些快速的、沒有目的的動作,如擠眉弄眼、咧嘴伸舌、肢體內收外展、旋前旋後等沒有節律的交替動作。這些動作患兒自己無法控製,在其精神緊張或者興奮時加重,入睡後可消失。
小問題:通過哪些化驗檢查,能夠判斷孩子是否患有風濕熱?
◆一類為反映是否有鏈球菌感染的指標,比如,孩子患病後抗鏈O(ASO)滴度增高,常>500U,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的抗體的滴度也升高。
◆另一類檢查為反映風濕炎症活動的證據,一些非特異性的炎症指標可以反映風濕的活動性,如血沉增塊、C-反應蛋白增高、黏蛋白升高、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貧血,都是提示風濕活動的常用指標。
小問題 :如果患兒的臨床症狀不典型時,如何與相似疾病進行鑒別?
通常需要與以下兩種疾病鑒別。
◆類風濕關節炎:也表現為多發性的關節炎,但關節炎常常對稱發生於小關節,如指掌關節炎和脊柱炎,受累的手指呈紡錘形腫脹,而且在疾病後期會遺留關節畸形。本病還伴有“晨僵”特征,即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不能活動,但本病較少引起心髒損害。X線檢查顯示關節麵破壞,關節間隙變窄,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這些特點都與風濕熱不同。
◆鏈球菌感染後狀態(鏈球菌感染綜合征):本病也是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常在急性鏈球菌感染的同時或者感染後2~3周出現症狀,表現為低熱、乏力、關節酸痛、血沉增快、ASO陽性,心電圖也可有一過性的早搏(期前收縮)或者輕度的ST-T段改變,但沒有心髒擴大或者明顯的心髒雜音。本病的表現類似於風濕熱,但不符合風濕熱的診斷標準,而且抗感染治療後症狀會迅速消失,不再複發。
醫生囑托:患了風濕熱,充分休息需牢記。
孩子患了風濕熱後,家長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孩子的作息,給孩子以充分的休息,才能有效地緩解病情。
1.在風濕熱的活動期,孩子必須絕對臥床休息。
2.如果患兒沒有明顯的心髒受損症狀,隨著病情好轉,可以逐漸在室內活動,但要控製活動量,直到臨床症狀消失、血沉下降到正常,才可以逐漸恢複到正常活動量。
3.如果孩子有心髒擴大、心包炎、持續性心動過速和明顯心電圖異常的,在臨床症狀消失、血沉恢複正常後,仍然需要臥床休息3~4周,在疾病恢複期也應適當控製活動量3~6個月。
4.同時,也要給孩子飲食調理,患兒應少量多餐,給予易消化和富有營養的飲食,如牛奶、雞蛋、瘦肉、魚湯、雞湯、麵點、豆類、青菜等,要多吃一些水果。
小問題:對於風濕熱患兒,都需要采用哪些藥物治療?
◆首先是抗感染治療,常應用青黴素480萬~960萬U/d靜脈滴注,持續2~3周,以徹底肅清鏈球菌感染。如果孩子對青黴素過敏時,可以選用紅黴素20~30mg/(kg·d),分2~3次靜脈滴注。
◆抗風濕治療是一項主要的治療措施,常用的藥物有水楊酸製劑和糖皮質激素兩類。
水楊酸製劑適用於病情不太嚴重的急性風濕熱病例,特別是未合並心髒炎的孩子,常用阿司匹林80~100mg/(kg·d),分4次口服,每6小時1次。服用至體溫正常、關節腫痛消失、實驗室活動性指標恢複正常後,可以減半量繼續服用,直至停藥,總療程為4~6周。
如果患兒風濕熱合並有嚴重的心髒受累,如出現心力衰竭或者有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時,可以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常用潑尼鬆2mg/(kg·d),分次口服,最大劑量≤60mg/d,2 周後逐漸減量,總療程8~12周。
小知識:有效預防風濕熱。
1.平時應讓孩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以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2.當孩子患了急性鏈球菌感染時,如患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應當按照醫囑早期給孩子以徹底的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
3.如果在集體機構中發現患鏈球菌感染的孩子時,要給患兒以必要的呼吸道隔離,防止鏈球菌感染的流行。
小貼士:孩子不幸患了風濕熱,預防複發很重要。
1.為了預防患兒風濕熱複發,可以應用長效青黴素120萬U深部肌內注射,每個月1次;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以改用紅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口服,每個月口服1 周,分次服用。
2.預防用藥的期限。一般認為,18歲以下的孩子必須持續預防用藥;年齡超過18歲而且沒有心髒受累的孩子,從風濕熱末次發作起至少維持預防用藥5年,有心髒炎的孩子,應當預防至10年;有嚴重的風濕性心髒病的,要做終身的藥物預防。
二、幼年類風濕關節炎
病例:寶寶7歲,前幾天曾說雙膝關節疼痛,家長未注意,昨天寶寶又說手指痛,媽媽發現寶寶的手指腫了起來,尤其早晨起床時,孩子手指無法活動,急忙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診斷為幼年類風濕關節炎。
幼年類風濕關節炎是發生在兒童期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表現為慢性關節炎,同時伴有全身多係統和器官受累。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輔助檢查結果顯示,患兒血中白細胞的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均增高,常有貧血;疾病活動期血沉明顯加快,C-反應蛋白增高,提示炎症反應存在;免疫學檢查顯示IgG、IgA和IgM增高,補體C3增高,有少部分孩子的類風濕因子陽性。受累關節的X線檢查發現,在疾病早期(病程1年左右)僅顯示軟組織腫脹,關節周圍骨質疏鬆,關節附近呈現骨膜炎,到疾病晚期可以見到關節麵骨質破壞。
小知識:幼年類風濕關節炎患兒,不同類型的表現各有側重。
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的孩子,不同年齡的孩子臨床表現各有特點。按照起病形式、臨床經過和預後的不同,可以分為3種類型。
1.全身型 本型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的孩子,以年幼的孩子多見。
患兒常有持續高熱,體溫常達40℃以上,伴寒戰。其發熱的特點是,孩子在高熱時精神萎靡,但體溫下降後可以玩耍如常,發熱可以持續幾周至幾個月。絕大部分患兒會有皮疹,常為一過性,高熱時皮疹出現,熱退後即消失,不留痕跡。大多數患兒在疾病急性期會出現關節炎症狀,表現為一過性的關節炎或者僅僅是關節痛或肌肉痛,發熱時症狀加重,熱退後關節症狀能夠減輕或者緩解。由於關節症狀相對比較輕微,常常容易忽視,部分孩子最終發展為慢性多關節炎,遺留關節畸形。
2.多關節型 本型患兒有5個或5個以上的關節受累,所以稱為多關節型。
孩子患病後,開始是大關節受累及,如踝、膝、腕和肘關節,而且常為雙側對稱性。隨著病情進展逐漸累及小關節,出現比較多樣的表現,如指和(或)趾關節梭形腫脹、張口困難、聲音嘶啞、進食困難、頸部疼痛和活動受限等。本型急性期的特點是,孩子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晨僵),到疾病晚期,受累關節最終發生強直變形,運動功能嚴重受到影響。部分孩子伴有低熱、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但不像全身型那麼嚴重。
3.少關節型 本型患兒的受累關節在4個以下,稱為少關節型。
患兒以大關節受累為好發部位,如膝、踝、肘或腕關節,大多是不對稱分布。本型的特點是,雖然孩子的關節症狀反複發作,但很少遺留關節畸形,所以預後比較好。部分孩子可能會轉變為多關節型,少數孩子可能發生虹膜睫狀體炎,而導致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家長園地 : 孩子不幸患了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家庭護理中應該如何注意?
◆在疾病急性期,家長應給予孩子充分的休息,如果孩子持續高熱或者膝關節腫痛明顯時,則需要臥床休息,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絕對臥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