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皮疹,病因多種多樣(1 / 3)

皮疹是孩子患病時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在許多疾病的過程中都可以伴發皮疹,而且皮疹的形態也是千變萬化的。在這些多種多樣導致皮疹的疾病中,有一些引起皮疹的疾病對孩子的身體沒有什麼大的影響,但有些疾病則存在著潛在的危險性,所以必須及早識別。下麵就一些常見的導致皮疹的疾病加以介紹。

一、濕疹

病例:寶寶現在8個月,從2個月開始,孩子的顏麵上就經常出現一些小疹子,時輕時重,嚴重時腋下、前胸也會出現。曾去醫院就診,醫生診斷為濕疹。

濕疹俗稱“奶癬”,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皮膚病。此病最多見於1~2個月的嬰兒,部分患兒可在出生5~6個月後才發病,病情時輕時重,反複發作,2歲左右可以逐漸痊愈。患兒大多是先天性過敏體質,因對外界環境中的某些因素過敏而引起疾病。此外,某些後天的因素也可以誘發疾病發作,包括孩子營養過多、消化不良、衣著不當、外部刺激等。

小知識:典型濕疹易識別。

1.濕疹大多出現在孩子的麵頰處和皮膚皺褶部位,比如腋下、腹股溝、頜下等處,嚴重時可以遍及全身。濕疹比較瘙癢,較大的孩子會用手搔抓。

2.典型濕疹的表現為,新出現的皮疹為潮紅色斑片樣,其上伴有米粒大小的丘疹,部分皮疹可為小皰疹樣;隨後皮疹破潰、滲液、結痂,成為黃色的油脂性痂皮或者白色的皮屑。

家長園地: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預防患兒反複出現濕疹?

◆首先要對患兒進行飲食調理。孩子的喂養要定時、定量,最好吃母乳,如果喂牛奶的話,要給孩子多喝水;給孩子增加輔食後,應給其富含多種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的蔬菜、水果,盡量避免給孩子吃動物蛋白類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肉類等,同時注意不要讓孩子吃的過飽;注意保持孩子的大便通暢。

◆家長要注意的是,嚴禁用肥皂水或者熱水燙洗患兒的濕疹部位,皮疹破潰後更不能用水洗。

◆出現濕疹後,注意不要讓孩子搔抓皮疹,以防繼發感染,濕疹嚴重的患兒可以戴上小手套。

◆孩子的衣著應該寬大、清潔,盡量選用棉織品。孩子的衣服不要過暖,以減少出汗刺激。

◆盡量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因素,如家中的灰塵、蟎、人造纖維等。同時注意室內溫度不要過高。

小問題:濕疹需要藥物治療嗎?

濕疹是一種反複出現的疾病,時輕時重,如果患兒的濕疹比較少,沒有明顯瘙癢時,可以不用藥物治療;如果患兒的濕疹嚴重,孩子瘙癢明顯時,可以應用以下藥物治療。

◆可以口服一些抗過敏藥物,如應用異丙嗪,每次用量為0.5~1mg/kg,口服,1~3/d。或者用氯苯那敏0.3~0.4mg/(kg·d),口服,3~4/d。西替利嗪口服,2~6 歲者5mg/d,6~12 歲者10mg/d,1~2/d。

同時可以口服葡萄糖酸鈣0.5~1g,2~3次/d。

◆外用藥物可以緩解局部症狀,患處可以塗2.5%地塞米鬆冷霜、氧化鋅糊劑;如果皮疹已經破潰並繼發感染時,應該使用紅黴素眼膏或是其他抗生素軟膏;家長需要注意,由於激素類軟膏長期應用可能產生不良反應,故嬰兒應該慎用,必需時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二、蕁麻疹

病例:寶寶7歲,晚飯前還好好的,晚飯後突然覺得身上瘙癢,搔抓後皮膚上出現一片一片紅色的團塊,孩子自覺癢得難受。急到皮膚科就診,醫生診斷為蕁麻疹。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孩子對某些因素過敏而引起的皮膚疾病。

小問題:生活中哪些常見的過敏因素可以導致蕁麻疹?

變態反應(過敏反應)是導致蕁麻疹的主要原因,常見的可能的過敏因素包括以下幾類。

◆食物和藥物過敏是引起過敏最常見的原因。常見的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海鮮類、牛奶、食物添加劑等;常見的易引起過敏的藥物有磺胺類和抗生素類、解熱鎮痛類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吸入過敏原也是常見的因素,常見的吸入過敏原有花粉、動物皮毛、塵蟎等。

◆某些因素屬於接觸過敏原,比如昆蟲叮咬後、某些化學物質如洗潔精等,都可以導致蕁麻疹。

◆感染因素比較少見,部分患兒在感冒後可能誘發蕁麻疹的發生。

◆物理刺激因素包括冷、熱、日曬、水的刺激,都可能誘發蕁麻疹。

小知識: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蕁麻疹。

1.在蕁麻疹出現前,孩子先是感覺皮膚瘙癢,隨後皮膚上就出現大小不等的風團塊,高出皮膚表麵,呈淡紅色且中間發白,患兒自覺瘙癢明顯。

這些風團塊可以自行消失,又會再反複出現,出現的位置不固定。

2.少數患兒還可以伴有局部的水腫,如眼瞼水腫或肢體局部水腫,稱為血管神經性水腫,屬於蕁麻疹的一種特殊表現。

3.部分病情比較嚴重的患兒還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表現;極個別的孩子還會發生嚴重的變態反應,出現休克症狀,甚至危及生命,但非常非常少見。

家長園地:孩子反複出現蕁麻疹,家長應該怎麼做?

◆對於反複發生蕁麻疹的患兒,家長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尋找可能引起過敏的可疑因素,並且應避免過敏因素與孩子的再次接觸。一般情況下,醫生很難立刻就明確哪些為過敏原,因此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留心觀察。

◆已經出現蕁麻疹的患兒,飲食應該清淡,盡量避免食用前麵講到的常見的可疑食物,比如海鮮類、牛奶、食物添加劑等。可以食用經常吃且並沒有發生過敏的食物,飯菜內盡量不要加調味劑,如醬油、雞精、五香粉等。

醫生囑托:藥物治療,緩解蕁麻疹症狀。

1.抗過敏藥物治療可以迅速緩解孩子的瘙癢症狀,可以應用異丙嗪,每次用量為0.5~1mg/kg,口服,1~3/d。或者氯苯那敏0.3~0.4mg/(kg·d),口服,3~4/d。或者西替利嗪口服,2~6歲者用量為5mg/d,6~12歲者用量為10mg/d,1~2/d。

2.某些藥物可以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如葡萄糖酸鈣每次口服0.5~1g,2~3/d;維生素C每次口服50~100mg,2~3/d;蘆丁每次口服10~20mg,3/d。

3.外用藥物協同治療,局部可以塗抹一些止癢劑,如苯海拉明霜、爐甘石洗劑等。

三、麻疹

病例:寶寶3歲半,3天前出現感冒症狀,有發熱、咳嗽、流鼻涕等表現。但是治療了幾天,孩子體溫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升高,而且身上出現了一些紅疹子,再次到醫院就診,醫生發現孩子眼睛淚汪汪的,結合血常規化驗,懷疑孩子患了麻疹,急轉診到傳染病醫院。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已經患麻疹的孩子為本病惟一的傳染源,當患兒咳嗽、打噴嚏時,病毒會隨著飛沫一起排出,通過呼吸道感染其他孩子。患兒如果沒有並發症出現,整個病程為10~14天。麻疹可以出現多種並發症,如肺炎、喉炎、心肌炎、腦炎等,如果發現及治療不及時,患兒可以有生命危險,或者會留下神經係統後遺症。為預防疾病傳染其他人員,患兒應該在家隔離治療至出疹後5天;如果出現並發症的患兒,應該住院隔離治療,隔離期應比沒有並發症的患兒再延長5天。

小問題 :麻疹患兒的早期表現類似於感冒症狀,如何及早識別出麻疹的前驅期?

患兒感染麻疹後,先有2~4天的前驅症狀,如果不留心觀察,常易誤診為感冒的表現。患兒起病比較急,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噴嚏;比較特殊的表現是,患兒眼睛充血、怕光流淚,家長會感覺到孩子的眼睛水汪汪的,像剛哭過一樣。

醫生細心檢查時,發現在患兒口腔內有紅色的斑點,主要分布在懸雍垂(齶垂)、扁桃體、咽後壁、口腔軟齶等處,在第二磨牙對側的頰黏膜上,可以發現藍白色或紫色的小點,周圍有紅暈,稱為麻疹黏膜斑,這是麻疹的特異性早期診斷依據。

小知識:麻疹患兒的出疹過程。

患兒一般在發病的第4天左右開始出現皮疹,可以持續3~5天。在出疹期,患兒的全身中毒症狀加重,體溫進一步增高,可以高達40℃,孩子精神萎靡、嗜睡不醒或者說胡話,甚至抽搐。皮疹首先開始於患兒的耳後發際,逐漸發展到前額、麵部、頸部、軀幹,最後到四肢,如果手心、腳心都出現皮疹了,則認為皮疹已經“出齊”或者“出透”。最初出現的皮疹比較稀疏,為淡紅色的斑丘疹,隨著全身皮疹的逐漸增多,皮疹會融合,成為不規則的形狀,但在皮疹間還可以見到正常的皮膚,皮疹出透後逐漸變為暗紅色、棕色。

小問題:麻疹患兒的病情何時開始恢複?

麻疹患兒一般在皮疹逐漸出齊後,病情即逐漸開始恢複,孩子的體溫開始下降,1~2天內降到正常。同時,患兒精神開始好轉,食欲恢複,咳嗽、流涕等症狀也迅速減輕。患兒全身的皮疹也逐漸消退,而且消退的順序與出疹順序一致,皮膚上會留有糠麩樣的細小脫屑和淡褐色色素沉著,以軀幹部最為明顯,在1~2周內皮疹會完全消退。

小貼士:確診麻疹患兒,化驗檢查是關鍵。

1.血常規顯示,患兒血液中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2.血清學檢查是診斷的重要依據,可以檢測患兒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IgM和IgG。IgM抗體在發病後的5~20天最高,有助於診斷;IgG抗體在恢複期比急性期呈4 倍升高,也具有診斷意義。

3.病原學檢查有早期診斷價值,從患兒的鼻咽部及眼部分泌物或者尿沉渣細胞中,如果檢測到麻疹病毒抗原,可及早提示診斷。

醫生囑托:重視家庭護理,才能有效預防並發症。

1.如果患兒是單純性麻疹,沒有其他並發症時,一般沒有生命危險,家長不要慌張,不要帶孩子四處求醫,以免發生並發症,或者合並細菌感染,同時也會把麻疹傳染給別人。

2.讓患兒臥床休息,保持室內溫暖和空氣流通。

3.要給孩子流質或者半流質飲食,食物要容易消化、營養豐富,比如牛奶、麵條、蛋羹、蛋湯、少量新鮮水果和蔬菜等,水分要充足。

4.保持患兒皮膚及眼、鼻、口、耳的清潔,用溫熱水給孩子洗臉,用生理鹽水漱口;用紅黴素眼膏或者氯黴素眼藥水保護孩子的眼睛,防止繼發感染。

5.在疾病急性期,如果孩子有高熱時,可以吃少量的退熱藥,或者用溫水給孩子擦浴等,都可以使體溫下降。但必須注意,退熱不要過快、過低,因為出汗過多可能會造成孩子虛脫,一般維持體溫在38℃左右即可。

小問題:麻疹患兒能夠用藥治療嗎?

◆麻疹是一種病毒感染導致的急性傳染病,如果沒有並發症出現時,不要濫用抗生素治療,而主要是對症治療。但是當患兒合並肺炎、喉炎等時,應給予相應的對症治療。

◆患兒高熱時,可以適當給予少量退熱藥,如每次給對乙酰氨基酚10~15mg/kg,或每次給予布洛芬5~10mg/kg,也可以采用物理降溫,維持體溫在38℃左右,注意體溫不要下降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