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附錄1] 兒科藥物療法(1 / 3)

一、兒童藥物應用特點

藥物應用於人體後,從藥物進入機體,到最後排出體外,需要經過幾個步驟,即吸收(即藥物從用藥處進入血液)、分布(即藥物隨血液轉運至全身的組織細胞內)、代謝(即經體內反應改變藥物的化學結構)和排泄(即藥物排出體外)。

小知識:兒童期藥物代謝的特點。

1.由於兒童期新陳代謝旺盛,所以藥物在體內的各個環節,如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速度都比成人要快。

2.兒童期的體液量占體重的比例比成人大,水鹽轉換率也比成人快,但對水和電解質代謝的調節功能差,容易導致水鹽代謝失衡。如,應用利尿藥後容易產生低鈉和低鉀血症;出生6個月內的孩子,其血中清蛋白的水平比較低,與藥物的結合能力低,使血液內自由藥物的濃度增加,容易帶來一些不良反應,加上新生兒和小嬰兒的血- 腦脊液屏障發育尚未完善,通透性比較大,所以有些藥物容易進入中樞神經係統而產生毒性反應。

3.處於生長發育中的孩子,其肝功能尚不完善,尤其是新生兒和未成熟兒,其肝功能和某些代謝酶的活性很低,導致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時間延長,容易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如氯黴素應用於新生兒時,容易導致“灰嬰綜合征”,而過量的維生素K3和新生黴素可以引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和膽紅素腦病。

4.腎是排泄藥物的主要器官,而兒童期腎功能尚不完善,尤其在新生兒期,腎的功能很差,藥物排泄過程顯著延長。當孩子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時,容易產生聽力和腎損害,尤其在嬰幼兒不易被早期發現。因此,兒童期盡量不要應用此類藥物。

5.由於兒童期特有的生理特點,對藥物的反應與成人有所不同。而且,每個孩子的發育和營養狀況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藥物的劑量又有所區別。因此,兒童用藥時,除了按照體重或者體表麵積計算用量外,還要考慮到兒童對藥物的代謝特點,準確計算劑量。

二、兒童藥物劑量的計算方法

兒童藥物劑量的計算是兒科醫生的基本功,也是兒科治療工作中非常重要和複雜的一個問題,既要保證有效的治療劑量,又要避免藥物過量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由於孩子的年齡和體重是逐漸增加的,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而同一藥物在不同的應用途徑和應用目的時也會有差異,因此,臨床醫生在工作中,一定要謹慎計算孩子的用藥量並認真核對。兒童藥物劑量的常用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包括根據體重計算劑量、根據體表麵積計算劑量、根據成人劑量折算。

小問題:如何根據孩子體重計算藥物劑量?

根據孩子的體重計算藥量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孩子的實際體重或者推算的體重乘以某藥物的劑量即可,即藥物劑量(每日或每次)=每日(次)每公斤體重所需藥量×體重(kg)。本算法簡單常用,但計算時需要注意年齡因素,如果某藥的劑量具有一定計算範圍時,年齡小的孩子,可以取藥量的中間值或者高值計算,而年齡越大的孩子,劑量應取藥量範圍的低值計算,可以根據經驗酌情增減,最大劑量不要超過成人劑量。

舉個例子,頭孢克洛的口服劑量是20~40mg/(kg·d),2歲孩子體重12kg,每日藥物劑量=12×(20~40)=240~480mg,分3次服用,每次劑量=(240~480)÷3=80~160mg,較小孩子可以取藥量中間偏高值,故每次實際服用125mg(即1 袋)。

小問題:如何根據孩子的體表麵積計算藥物劑量?

本算法是一種相對準確和合理的方法,既適用於各個年齡的孩子,也適用於成人,但缺點是比較煩瑣,臨床工作中不太實用。

◆首先需要算出孩子的體表麵積。

體表麵積的計算常用公式:體重在30kg以下者,體表麵積(m2)=體重(kg)×0.035m2/kg 0.1(m2);體重在30kg以上時,每增加5kg,體表麵積增加0.1m2.

◆根據體表麵積計算孩子的藥量。

◆藥物劑量=體表麵積(m2)×藥量/m2.

◆如果隻知道某藥的成人劑量,可以根據體表麵積的比例計算出各年齡孩子的藥量。

孩子藥量=成人劑量×孩子體表麵積/成人體表麵積(以1.73m2計算)。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新生兒的肝、腎功能比較差,所以本算法不適用於新生兒和小嬰兒。

小貼士:根據成人劑量,簡單折算兒童劑量。

有些藥物隻標明了成人劑量,可以應用本算法折算出孩子的劑量,隻適用於50kg以下的孩子,而且本法計算得出的藥量比其他計算法要小。兒童藥物用量的折算為,初生至1個月孩子的藥量相當於成人用量的1/18~1/14,1~6個月為1/14~1/7,6個月~1歲為1/7~1/5,1~2歲為1/5~1/4,2~4 歲為1/4~1/3,4~6 歲為1/3~2/5,6~9 歲為2/5~1/2,9~14歲為1/2~2/3.

三、抗生素在兒童的合理應用

由於兒童時期感染性疾病比較多,因此應用抗生素的機會也很多,臨床醫生一定要合理應用抗生素,嚴格掌握抗生素的應用指征,並應注意抗生素在兒童期的不良反應。

小知識:合理應用抗生素的原則。

1.根據可能的感染病原決定是否應用抗生素,如果懷疑為細菌感染,可以先用抗生素進行經驗性治療;而如果考慮為病毒感染,或者是不明原因的發熱時,不宜早期應用抗生素。

2.原則上應當根據不同的病原菌,參照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但如果經驗性的治療已經獲得確切的臨床效果時,則沒有必要急於更改已用的抗生素。

3.選擇抗生素時要根據每種抗生素的抗菌譜、耐藥性、不良反應、藥品價格等綜合考慮。

4.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病理情況、感染部位、感染嚴重程度等調整抗生素的劑量。如治療重症感染(如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等),或者抗生素不易達到的部位有感染(如中樞神經係統感染等)時,抗生素的應用劑量應比較大,可以按照治療劑量範圍的上限給藥;而治療單純性下尿路感染時,由於大多數藥物在尿液中的濃度高於血藥濃度,則抗生素的劑量應較小,可以按照治療劑量範圍的下限給藥。必要時要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以便於藥量的調整。

5.如果孩子患的是皮膚、黏膜的局部感染,要盡量避免全身性的應用抗生素,以減少抗生素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