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附錄其他類型的皮膚病(1 / 2)

一、雞眼

雞眼是由長期摩擦和受壓引起的圓錐形角質層增厚,有角質中心核,尖端深入皮內,基底露於外麵。多見於青年人,好發於足底及足趾,如果雞眼尖端壓迫神經末梢,則行走時感覺疼痛。

1.治療

治療時可在醫院進行激光燒灼。如各種方法均治療無效,則可行雞眼挖除術。

2.預防

預防雞眼首先要矯正足畸形,穿著寬鬆、大小合適的鞋,減少局部摩擦和壓迫。

二、丹毒

1.概述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發部位是下肢和麵部,其特點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組織壞死或化膿。

2.病因

主要由β-溶血性鏈球菌從皮膚、黏膜的細小傷口入侵所致。病人常有頭痛、畏寒、發熱,局部表現為紅斑,色澤鮮紅,中心較淡,邊界清晰並略隆起,局部有燒灼樣痛,回流區淋巴結腫大、疼痛。處理不當可導致淋巴水腫,嚴重時發展為象皮腫,因此早期診斷及正確的治療是必要的。

3.症狀

(1)丹毒多發部位是麵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戰、高熱、頭痛等全身症狀。白細胞增高。

(3)局部出現腫狀紅疹,色呈玫瑰,形態不規則,與正常組織分界清楚,略隆起,時有水泡,壓可褪色,有燒灼感,炎症向四周擴散,中心部逐漸褪色呈棕黃色,有落屑。

(3)區域淋巴結腫大,伴疼痛及壓痛。

4.檢查

血白細胞增高。

5.治療

(1)臥床休息,加強營養,發生下肢者抬高患肢。

(2)大劑量青黴素靜滴或肌注,直到局部病變消失後,仍應繼續應用5~7天。不能過早停用,防止複發。

(3)局部理療。

三、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病是指無原發皮疹,但有瘙癢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風瘙癢。

1.主要臨床表現

(1)全身性瘙癢病:瘙癢常為陣發性,尤以夜間為重。由於瘙癢劇烈,長期不得安眠,會有頭暈、精神憂鬱、食欲不振等神經衰弱的症狀。

(2)局限性瘙癢病:瘙癢發生於身體的某一部位,以肛門、陰囊及女陰等部位最為多見。

2.治療

主要有飲食療法、藥物療法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肝膽疾患、習慣性便秘、糖尿病等。同時應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3.預防

首先應去除病因,如因風寒或暑熱而致者,應調適寒溫,避免暑熱及寒冷刺激;如對食物誘發者,當忌油膩酒酪、魚蝦海味等。瘙癢處應避免過度搔抓、摩擦、熱水洗燙等方式止癢,不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浴。內衣應柔軟鬆寬,以棉織品為好。避免羽絨、尼龍及毛織品衣服貼身穿戴。陰癢患者,應保持局部清潔衛生,切忌搔抓不潔。不濫用強刺激的外塗藥物。同時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防患於未然。平時情緒逸怡,忌憂思惱怒,精神力求欣快。

四、癤與癤病

1.概述

癤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炎症常擴展到皮下組織。多個癤同時或反複發生在身體各部,稱為癤病,常見於營養不良的小兒或糖尿病患者。

2.病因

感染發生與皮膚不潔、擦傷、環境溫度較高或機體抗感染能力較低相關。癤可發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膚區,往往以頭、麵、頸、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為多見。

3.症狀

(1)局部紅、腫、熱、痛的小結,呈圓錐型。

(2)炎症繼續發展,結節增大,疼痛加劇。

(3)數日後結節中央組織壞死,溶解形成膿腫,硬結變軟,疼痛減輕,中央膿頭大多自行破潰,排出膿液,炎症消退痊愈。

(4)癤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但若發生於血流豐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減弱時,可引起不適,畏寒,發熱,頭痛和厭食等毒血症症狀。

(5)麵部癤腫如合並顱內感染時,麵部腫脹嚴重,可伴寒戰,高熱,頭痛等海綿竇感染性栓塞。

4.檢查

癤腫無全身症狀者無需常規檢查。癤腫較大時,可有發熱,頭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狀,白細胞數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