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症

子宮內膜炎是盆腔器官炎症的一種,較為常見,子宮內膜炎有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

急性子宮內膜炎多發生於產後或流產後,子宮腔內胎盤附著麵實際上是一種創麵,細菌容易侵入繁殖,形成炎症,蔓延至整個子宮,成子宮內膜炎。西醫認為產時羊膜早破(超過24小時尚未生產)。產程延長,妊高征,近預產期性交,產時過多肛門檢查,尤其是陰道檢查、手術產或原有陰道炎、宮頸炎感染上行和營養不良、貧血,等等,都是子宮內膜炎的易發因素。在婦科領域中,子宮內膜炎多因不潔性交、官腔內手術操作和官腔內異物而發生。本病的致病菌屬很多,但以厭氧菌最為多見,淋病雙球菌也時有發現。

慢性子宮內膜炎較為少見。在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淺層隨經血排出,細菌與炎性組織隨經血而去,炎症自然消失;但當宮腔內有異物、息肉、腫瘤存在作為疫源地,則炎症不易消退。生殖道結核患者,其子宮內膜多被累及,病程遷延,如不積極治療,常經久不愈。老年婦女,生殖道萎縮,抗病能力低下,一旦內膜發炎,因已閉經,無從排出感染的內膜,且宮頸退化,狹窄,閉鎖,膿液不能排出,則成慢性子宮內膜炎甚至宮腔積膿。

根據子宮內膜炎的臨床表現,中醫可將此病分屬“惡露不盡”“帶下”和“下焦濕熱”等範疇。

二、診斷

1。臨床症狀和體征

(1)產後發熱:在產後數小時內體溫驟升至39℃以上,伴有寒戰及全身症狀者多屬嚴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產後第二至第三天體溫上升至38℃以上。

(2)惡露量多,常有惡臭;或量少不下,色淡質稀,且無異味(致病菌不同)。

(3)如病灶局限於子宮內,檢查時子宮軟而稍大,且在壓痛,下腹部無明顯觸痛。

(4)重症患者發熱高達39~40℃,常有下腹壓痛,伴腸鳴音減弱,血壓降低甚至出現膿毒症症狀,幸而並不多見。

2.鑒別診斷

(1)產後下腹疼痛應先排除產後生理性宮縮痛。

(2)產後發熱要排除尿道感染、乳腺炎、會陰傷口感染和下肢栓塞性靜脈炎的存在。

三、手術治療

(1)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並宮頸管閉鎖者,宜在適當控製炎症後作宮頸擴張術,以利引流,必要時還須探查子宮腔,排除腫瘤壞死、感染或癌變;久治不效者可作子宮切除術。結核性子宮內膜炎最好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2)青黴素80萬單位肌肉注射(先做試驗),慶大黴素8萬單位肌肉注射。

四、預防

(1)懷孕後應按時作產前檢查,臨產時嚴密監護,但要避免一切不必需的檢查和操作;消滅滯產,減少難產。做婦科手術要嚴格執行消毒隔離製度,以免引起細菌感染。

(2)孕婦要認真做好孕期保健。注意營養,有貧血出現,應給予糾正。妊娠末期禁止盆浴和性交。

(3)產後要注意外陰清潔,衛生紙要消毒,防止病菌感染。

(4)平日注意個人衛生,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避免不潔性交,控製性傳染疾病,並接受定期健康普查。放置宮內節育器者要按規定,定期到醫院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