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控製血糖,首先要消除以下幾個誤區:其一,隻注重自覺症狀,忽略定期檢查血糖。有的患者尤其是廣大農村患者,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不查一次血糖。他們認為,沒有口渴、尿頻、乏力等自覺症狀,就不會得糖尿病。事實上並非如此。臨床觀察,有不少患者直到自己出現了嚴重的並發症,如白內障、末梢神經炎、心腦血管病時,才意識到血糖又高了,這就無形中給醫治增加了難度,因此,健康人也有定期檢查血糖的要求,最起碼每3個月要查一次。目前有先進的快速血糖檢查儀,指尖采血,十幾秒鍾就出結果,很方便,費用也不算高。其二,拒用胰島素,延誤病情。目前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有三大類,中藥、口服降糖西藥及胰島素。它們各有自己特定的知用區。隻有掌握適應證,對症下藥,才能顯現。否則,該用不用或不該用而用之,必然影響療效,甚至給患者造成一定惡果。但臨床上發現有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持有不正確的看法:有的認為胰島素有“癮”,一打上就丟不掉了;還有的人錯誤地認為打上胰島素後會變成Ⅰ型糖尿病,再吃藥就無效了等等。不聽醫生的勸告,固執地拒絕使用,使病情惡化嚴重的會累及生命。近期,美國和加拿大的醫療中心報道:用強化胰島素療法使血糖長期維持在正常水平,能夠理想地防止慢性微血管並發症及神經病變,值得借鑒。其三,偏聽虛假宣傳,上當受騙。糖尿病是個世界性的疑難病,目前的醫療水平尚無法徹底治療此病。盡管如此,仍有些患者偏聽虛假宣傳廣告,到處亂求醫,一直得不到係統治療,其後果隻能是病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反而惡化。
4.提高認識,掌握技能
患了糖尿病後,一方麵要采取綜合療法把血糖控製正常;另一方麵,努力提高預防意識,掌握技能,這對預防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發展有著極大的好處。預防並發症必須了解其發病特點。各症特點本書前麵已分別做了介紹。
糖尿病控製不佳容易發生並發症,而並發症反過來又影響糖尿病的控製,二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給治療上帶來極大困難,因此要求患者要提高認識,要認真做好以下工作:積極防治感染,及時處理各種應激情況,如發生骨折、外傷時應到醫院求治,不要拖延;合理控製飲食,不要進過量的脂肪食物或主食量過低,以預防饑餓性酮症;對胰島素的用量要根據具體情況(飲食、活動量等)及時加減,以保證體內有足夠的胰島素,尤其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不要隨意減量或中斷胰島素治療;利尿藥、升壓藥、糖皮質激素等要應用得當,以免引起體內高滲狀態而發生高滲性昏迷;定期到眼科檢查眼底,密切觀察眼並發症;定期做微蛋白尿試驗,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性腎病,及早治療;定期做神經電生理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盡早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定期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可早期發現糖尿病合並心髒病。
總之,隻要人們在思想上不懼怕糖尿病,心理上堅定可以戰勝它的信念,實際生活中采取得力措施,糖尿病的預防工作就一定能做得更加成功,就有可能把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是大有益處的。
糖尿病的三級預防方案
1992年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糖尿病預防研究大會上提出了積極開展糖尿病三級預防的問題,並達成了共識。
1.一級預防
預防對象是那些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出現糖尿病潛在表現的人群,有針對性地通過改變和減少不利環境、行為因素,采取非藥物或日常生活行為的幹預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糖尿病的發生。
具體來說,預防對象包括以下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從我國傳統生活方式改變為現代生活方式,或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及從體力活動多到靜止生活方式的人群;妊娠期糖代謝異常、巨大兒或畸形者;高血壓、高血脂、過早動脈硬化及早發冠心病者。
防止和糾正肥胖;嚴格注意對高脂肪飲食的攝入量,飲食以非精製富含可溶性纖維素食物為宜;避免或少用對糖代謝不利的食物;增加體力活動;早期發現妊娠期糖代謝異常者必采取預防糖尿病的措施;妊娠時營養不良,分娩的孩子體重低,以後也有發生糖尿病的可能;妊娠期患糖尿病糖耐量異常,分娩的孩子將來易患肥胖症、糖尿病,病情較輕的可以通過飲食調節血糖水平,嚴重的須通過胰島素治療,使血糖值趨於正常。對於Ⅰ型糖尿病前期的預防措施為:新生兒及早期嬰兒應盡量用母乳喂養,不吃牛奶;服用自由基清除劑,如煙酸胺;早期用胰島素治療使胰島細胞休息,可減少胰島的自身免疫反應;使用免疫調節劑。
2.二級預防
預防對象主要是那些症狀不明顯或糖耐量異常者,以期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世界衛生組織關於異常糖耐量診斷標準及提高人群對糖尿病知識的措施很有價值,對高危人群即Ⅱ型糖尿病第一代親屬、肥胖者、有妊娠期糖耐量異常或巨大兒生育史或不正常精耐量史者、有高血壓、動脈硬化或脂代謝紊亂(特別是高甘油三酯)者及40或50歲以上人群進行篩選,這種作法意義深刻,對檢查有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者的早期治療起著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