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是消化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食物的攝取、轉運、各種營養素的消化吸收及代謝有著密切的關係。胃腸道疾病又會影響食物的攝取、轉運和消化,導致營養吸收障礙,它的治療與膳食密切相關。合理營養對胃腸道疾病可以起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根據疾病的部位、性質以及病程采取相應的營養是治療胃腸道疾病的重要環節。
一、相關營養因素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可由理化因素刺激、機體應激反應、細菌和毒素等多種病因所引起。常見症狀有上腹不適、疼痛、食欲缺乏、惡心、嘔吐、便血等。絕大多數患者,去除病因,經過積極的治療和適當的飲食調理,短期內可獲痊愈。
1.能量 急性胃炎時,患者往往胃部不適,進食又可引起或加重此症狀,為減輕胃腸負擔,每日的進食量少,有時由於病情嚴重甚至需要禁食,導致能量的攝入下降,能量代謝呈現負平衡。
2.水和礦物質 急性胃炎患者因為胃部不適、疼痛、嘔吐、腹瀉等,影響水和礦物質的攝入,而排泄增加,從而導致機體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臨床上常見有低鉀、低鈉、脫水等症狀。
3.維生素 各種原因使患者進食減少,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攝入不足,加之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很容易發生維生素的缺乏,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影響患者的營養狀態。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病因複雜。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欲缺乏、上腹飽脹不適、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
1.能量和蛋白質 患者因長期攝食不足,使得蛋白質、脂肪和糖類3大產能營養素的攝入減少,不能滿足機體所需,導致能量和蛋白質的負平衡。
2.礦物質 由於大多數慢性胃炎患者長期胃部不適,食物攝入不足,而消化能力差,很容易導致電解質代謝紊亂,臨床可見低鉀症狀。
3.維生素 因長期食物攝入不足,維生素的供給量無法保證機體所需,以致出現多種維生素的缺乏,尤其是B族維生素的缺乏又可加重胃黏膜的變性,維生素B12缺乏,還可導致貧血。
(三)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的慢性潰瘍,又稱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常見的病因有幽門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吸煙、酗酒、應激等。
1.能量 消化性潰瘍患者的消化能力較弱,使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糖類受限,能量代謝常處於負平衡,從而導致患者的營養狀態下降、免疫力減弱。
2.蛋白質和脂肪 消化性潰瘍患者因進食少、消化能力差,一方麵容易導致蛋白質的攝入不足,出現負氮平衡;另一方麵又易發生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應適當的補充。但脂肪不易攝入過多,過多會抑製胃蠕動,影響胃的排空,導致上腹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