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血液病的基本常識(1)(1 / 3)

血液病是指原發於造血係統的疾病,或影響造血係統,伴發血液異常改變,以貧血、出血、發熱為特征的疾病。造血係統包括血液、骨髓單核-巨噬細胞係統和淋巴組織,凡涉及造血係統病理、生理,並以其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都屬於血液病範疇。要對血液病有一個全麵的了解,必須對人體的血液和造血係統有一個全麵的認識。

(第一節)血液基本知識

一、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血液是在血管裏流動的物質。血液包括細胞和液體兩個部分,細胞部分又叫做有形成分,總稱為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液體部分稱為血漿,它含有大量水分和多種化學物質,如無機鹽、蛋白質、尿素、尿酸、肌酸、氨基酸、氨、膽紅素等非蛋白氮及葡萄糖、乳酸等多種糖類和糖類的分解物。血漿中還含有多種脂類物質,如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此外,血漿中還含有氣體(主要是CO2)以及一些微量物質,如酶、維生素、激素等。血漿約占血液總量的50%~60%,紅細胞約占40%~50%,白細胞和血小板約占1%。血液的顏色是紅色的,這是因為紅細胞內含有紅色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具有攜帶氧氣的功能,隨著它含氧量的不同,其顏色亦有變化:含氧量多,呈鮮紅色;含氧量較少則呈紫紅色。病人查血化驗時從肘部抽出的血為靜脈血,含氧量較少,故呈紫紅色。

(一)紅細胞的組成與功能

1.紅細胞的組成

(1)紅細胞的結構:正常紅細胞呈雙凹圓碟形,平均直徑約8微米,周邊稍厚。這種細胞的表麵積與體積之比,較球形時為大,因而氣體可通過的麵積也較大;由細胞中心到大部分表麵的距離較短,因此氣體進出紅細胞的擴散距離也較短。這種形狀也有利於紅細胞的可塑性變形,紅細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環運行,常要擠過口徑比它小的毛細血管和血竇間隙,這時紅細胞將發生卷曲變形,在通過後又恢複原狀,這種變形稱為塑性變形。表麵積與體積的比值愈大,變形能力愈大,故雙凹圓碟形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遠大於異常情況下可能出現的球形紅細胞。紅細胞保持雙凹圓碟形需要消耗能量。

(2)紅細胞數值: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細胞,初生嬰兒的紅細胞數量最多,以每立方毫米血液計算,可超過600萬個,隨著體重的增長,血漿量增多,紅細胞比積下降。兒童期的紅細胞數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到青春發育期逐漸增加至接近成人的水平。正常男性每微升血液中平均約500萬個(5.0×1012/升),女性較少,平均約420萬個(4.2×1012/升)。紅細胞含有血紅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紅色。紅細胞在血液的氣體運輸中有極重要的作用。

在血液中由紅細胞運輸的氧約為溶解於血漿的70倍;在紅細胞參與下,血漿運輸二氧化碳的能力約為直接溶解於血漿的18倍。

紅細胞的壽命平均約為120天,它是指紅細胞從骨髓釋放入循環血液中持續生存的時間,即生存期。紅細胞破壞的場所有兩處:一是血管內破壞,如強烈打擊體表或各種溶血物質進入血管內,都可以引起紅細胞破裂並釋放血紅蛋白送入血漿內;二為血管外破壞,如受損害較輕的、衰老的或異常的紅細胞,可被血管外的脾髒、肝髒等網狀內皮細胞所吞噬。紅細胞被破壞後,所釋放的血紅蛋白很快就轉變為膽紅素。其中,脾髒是破壞紅細胞的一個重要器官。

2.紅細胞的功能

紅細胞的機能主要由其血紅蛋白來完成的,其機能有二:一為運載氧和二氧化碳。它從肺中攝取氧氣並輸送到全身各個組織,並將組織中的二氧化碳帶回肺髒呼出體外。紅細胞的這一生理功能是由血紅蛋白完成的。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結合蛋白質,它由組蛋白和血紅素結合而成。血紅素是一種含色素的鐵卟啉,它能與氧氣結合而使血紅蛋白分子攜帶並輸送氧氣。另一功能為對機體所產生的酸堿物質起緩衝作用,是體內緩衝係統之一,可有效地緩衝血液中pH值的變動。除此之外,尚有輔助性免疫機能。

(二)白細胞的組成和功能

1.白細胞的組成

(1)白細胞的結構:白細胞是人體血細胞中的重要成分。白細胞是無色的球形細胞,其大小比紅細胞稍大,根據血細胞塗片染色後的細胞質中有無特殊的染色顆粒存在,把白細胞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粒細胞,它指細胞中有特殊顆粒的,又稱作有顆粒白細胞;另一類為無顆粒白細胞,這類細胞質中無特殊顆粒存在,屬於這一類無顆粒的白細胞,有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兩種。有顆粒白細胞又因對染色的反應不同而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

(2)白細胞數值:成年人外周血液中正常的白細胞數值是4~10×109/升(4000~10000個/毫米3),亦即在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所含的白細胞總數在4000~10000個,假如少於4×109/升,即少於4000個/毫米3為白細胞減少,如超過109/升(10000個/毫米3)即為白細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