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附錄:谘客中心療法(2)(1 / 2)

(4)施治者要能夠接受、認識、澄清對方的消極情感。這是很困難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施治者接受了對方的這種信息必須對此有所反應,但不應是對表麵內容的反應,而應深入谘客的內心深處,注意發現對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如矛盾、敵意或不適應的情感。不論對方所講的內容是如何荒誕無稽或滑稽可笑,施治者都應能以接受對方的態度加以處理,努力創造出一種氣氛,使對方認識到這些消極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時,施治者也需對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釋,目的是使谘客自己對此有更清楚的認識。

(5)谘客成長的萌動。當谘客充分表達出其消極的情感之後,模糊的、試探性的、積極的情感會不斷萌生出來,成長由此開始。

(6)施治者對谘客的積極的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認識。對於谘客所表達出的積極的情感,如同對其消極的情感一樣,施治者應予以接受,但並不加以表揚或讚許,也不加入道德的評價。而隻是使谘客在生命之中,能有這樣一次機會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既無須為其消極的情感而采取防禦措施,也無須為其積極的情感而自傲。在這種情況下,促使谘客自然達到領悟與自我了解的境地。

(7)谘客開始接受真實的自我。由於社會評價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應總有幾分保留,加之價值的條件化,使人們具有不正確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會否認、歪曲若幹情感和經驗。這與人的真實自我是有很大距離的。而在治療中,谘客因處於良好的、能被人理解與接受的氣氛之中,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夠有機會重新考察自己,對自己的情況達到一種領悟,進而達到接受真我的境地。谘客的這種對自我的理解和接受,為其進一步在新的水平上達到心理的調和奠定了基礎。

(8)幫助谘客澄清可能的決定及應采取的行動。在領悟的過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決定及要采取的行動。為此,施治者要協助谘客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選擇。另外,對於谘客此時常常會有的恐懼與缺乏勇氣,以及不敢作出決定的表現應有足夠的認識。此時,施治者也不能勉強對方或給予某些勸告。

(9)療效的產生。領悟導致了某種積極的、嚐試性的行動,此時療效就產生了。由於是谘客自己領悟到了,有了新的認識,並且付諸行動,因此這種效果即使隻是瞬間的,仍然很有意義。

(10)進一步擴大療效。當谘客已能有所領悟,並開始進行一些積極的嚐試時,治療工作就轉向幫助谘客發展其領悟,以求達到較深的層次,並注意擴展其領悟的範圍。如果谘客對自己能達到一種更完全、更正確的自我了解,則會具有更大的勇氣麵對自己的經驗、體驗並考察自己的行動。

(11)谘客的全麵成長。谘客不再懼怕選擇,處於積極行動與成長的過程之中,並有較大的信心進行自我指導。此時,施治者與谘客的關係達到頂點,谘客常常主動提出問題與施治者共同討論。

(12)治療結束。谘客感到無須再尋求施治者的協助,治療關係就此終止。通常谘客會對占用了施治者許多時間而表示歉意。施治者要采用與以前步驟中相似的方法,來澄清這種感情,接受和認識治療關係即將結束的事實。

五、其他

羅傑斯的谘客中心療法十分注意治療關係。他曾說:“當一個為許多困難而苦惱著的人來找我時,最有價值的辦法是,建立一個使他感到安全、自由的關係,目的在於理解他內在的感情,接受他本來的麵目,製造一個自由的氣氛,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存在沿著他要去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關係中,施治者不是以專家、醫生或科學家的身份去指導谘客的生活,塑造谘客的人格,而是以一個普通人的平等身份去理解他的情感,促進他的成長;不是以施治者自己的理論去影響谘客甚至是強加給他們,而是要在良好的環境裏,讓谘客自己內心世界發生變化。所以稱之為“谘客中心”療法。

施治者怎樣才能製造一種安全的關係和自由的氣氛呢?除了以平等的身份出現之外,還應做到三點:即真誠相待、無條件尊重和設身處地的理解。所謂真誠相待是指,施治者持真實而不是虛假的態度,和谘客公開討論自己的感情與態度,這樣才能使谘客消除關係上的障礙,這是促使其成長的最基本的條件。所謂無條件尊重和設身處地的理解是指,施治者對谘客的正性或負性感情都無條件地接受,尊重他的自身價值,不加評判,不急於叫他們按照施治者的意願去行事,而設身處地地理解他的這種感情,就可從其眼神中看到內心世界,做他們患難與共的朋友。據說,在這樣的氣氛下,谘客會有要求改變的動機,深深埋藏在防禦麵具後麵的趨向成長的潛力就會發揮出來。在治療過程中,谘客漸漸透露出以前隱藏的感情和經驗。當他們發現施治者真誠的接受態度,並不因他們表露出各種正負情感而動搖時,作為酬答,也會持同樣的態度對待他本來的自身,並能公開地表示內心裏的一切,逐漸取下他們的假麵具,分辨哪些行為出自自己的真實情感,是他“本來如此”的;哪些行為是反映別人的價值,是“應當如此”的。他會發現,在他的生活中,有多少行為是被他認為“應當如此”指導的,而不是他“本來如此”所指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