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本能行為障礙的秘密(1)(1 / 3)

本能行為是指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並經遺傳固定下來的,對個體和種族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行為,如吃、喝、性行為,等等。本能行為障礙,即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時段人類本能行為表現異常的現象。臨床上常見的本能行為障礙主要有自傷、自殺、進食障礙、睡眠障礙等。

心理問題56 失眠

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

■問題描述

方小姐在一家外企工作,和同事合租一套房。她的睡眠通常很淺,稍有動靜就會醒來,醒來以後就很難再入睡。更糟糕的是,她還怕光,有一點兒也不行。由於室友們作息時間不一致,總有人很晚才睡,她也隻好等著大家都睡了,所有的燈都關上了,周圍一片黑暗時才能入睡。而一到早上,她又很早就被一點兒動靜驚醒。長期如此,使她苦不堪言。方小姐在白天總是無精打采,頭昏腦漲,周身疲乏無力,工作效率也不高。她不知道自己這是怎麼了,有心改善自己的睡眠狀況,卻又不知如何著手。

■問題分析

失眠症是一種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如意的狀況,其他症狀均繼發於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後不易再睡、醒後不適、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當事人焦慮、抑鬱或恐懼心理,並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失眠主要分為入睡困難與維持睡眠困難,會導致無法恢複體力與白天精神萎靡。

睡眠是人生的不解之謎,也是人生的快樂所在。我們難以睡眠時間的長短判斷一個人的睡眠夠不夠,因為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因人而異,有人一天隻睡四五個小時就夠了,有人卻一定要睡十個小時才行。更多的時候我們認為,失眠是一種症狀,而不是一種疾病,就像是發燒或腹痛一樣,隻是一種疾病的症狀,必須找出病因加以治療。

失眠症分為短暫性失眠(短於1星期)、短期性失眠(1~3星期)及長期性失眠(長於3星期)。短暫性失眠,幾乎每個人都有過,當你遇到重大的壓力、情緒激動時,都可能導致你當天晚上失眠。短期性失眠的病因和短暫性失眠有所重疊,隻是時間較長,往往需要數星期。長期性失眠,是失眠門診中,最常遇到的類型,有的病史達數年或數十年,必須找出其潛在病因,才有治愈的希望。

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於不規律的睡眠模式:工作或學習得很晚;白天經常睡覺,或者睡得過多,早晨起得又太晚。失眠傾向於惡化,因為不利的影響會在你睡眠時反複出現在你的腦海裏。你很擔心睡不著,結果就更難以入睡。你越是努力入睡,越是難以入睡。如果你白天的事沒有處理好,甚至帶給你頗多的困擾,當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你的思緒仍會持續到睡眠的時候,最後可能導致失眠的產生。失眠的困擾一旦來臨,代表著心理困擾已超越了臨界點,此時勢必要對引起困擾的事情加以處理,勿使失眠的情況惡化。

許多研究表明,失眠可能引起的對心理健康的損害比生理方麵要嚴重得多。一個人在失眠之後,往往情緒不穩定,容易激動,煩躁不安,好發脾氣,造成所謂“焦慮”的精神狀態。或者恰恰相反,對於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漠然視之,對事物的反應相當遲緩。失眠所引起的這種消極心理後果,其根本原因不在失眠本身,而恰恰在於不良的心理因素——對失眠的“自我暗示”。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長期失眠的人,多是“自我暗示”程度極高的人。由於這種強烈的自我暗示,使失眠者在經曆幾次失眠後變得憂心忡忡,對睡眠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如此“失眠”和“暗示”交替,便形成了惡性循環,結果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解決之道

一、緩解情緒的過度緊張

睡眠是中樞神經係統的一種主動抑製過程,隻有皮質區域產生的抑製過程廣泛擴散,並擴布到皮質下中樞時,才能引起睡眠。如果情緒過度緊張,焦慮不安,思前想後,就會在皮質相應的區域形成一個很強的興奮灶,幹擾入睡抑製過程的擴散,所以難以入睡。無論麵臨多麼重要的考試、比賽或其他重大事情,在經過反複認真的準備之後,直至臨戰前夕,都應充分相信自己的工作及準備,堅定必勝的信念,做些輕鬆的運動或娛樂使精神放鬆,消除對成敗的種種顧慮及雜念,這是得以安眠的重要前提。

二、糾正對睡眠的種種誤解,消除對失眠的畏懼心理

失眠應被看做是一種心理障礙而不是生理疾病。盡管引起失眠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的是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三大類,也有一些是由其他疾病和飲用酒精性飲料、茶水等引起的。

有人認為,“要是少睡了多少時間,就得補多少時間,否則就會影響精力”,這是沒有科學道理的。很多人有這樣的體驗,在戰爭或其他非常時期,即使少睡了一些時間,同樣也會感到精力充沛,這說明人是有很大潛力的。人的精力和體力都具有一定的保險係數,所以即使一時難以入睡,也千萬不要著急。相反,越急就越難入眠。

三、創造一個較好的睡眠條件

盡量養成每天同一時間上床睡覺,上床後除了睡覺之外,不想其他的事。

不睡懶覺。睡懶覺是失眠的開始,不要有“由於昨晚沒睡好第二天早晨多睡一會兒”的想法。不睡懶覺,按時起床很重要。雖然次日可能出現頭暈乏力,不想活動,但持續幾天後反而會促發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