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隼戰士”的老班長
神州聚焦
作者:劉率帥 馮磊
山海雄關,白雪覆地。一隻獵鷹在高空盤旋,目光所及之處,飛禽無敢犯邊。突然,遠處一聲呼哨響徹海天。聽到召喚,獵鷹如離弦之箭俯衝到正在打呼哨的主人身邊,乖乖地站在他的手臂上。這個能架鷹的人,就是北航某場站驅鳥隊獵鷹飼養班班長張衛華。
為了探索更為環保、高效的驅鳥方法,保障飛行訓練的安全進行,該場站在2013年組建了海軍首家獵鷹飼養班。張衛華是首位獵鷹飼養員,經他馴養的獵鷹,無論性情多麼頑劣,沒過幾天都能成為他“親密無間”的戰友,聽從指揮驅趕機場內的鳥類。身邊的戰友也送了他一個別稱—“鷹王”。
“鷹王”的煉成,並非一帆風順。“熬鷹”就是馴鷹人麵前的第一道“門檻兒”。獵鷹性格孤傲,極為凶殘,又從來沒有接觸過人類環境,十分害怕接近陌生人,馴鷹人必須通過“熬鷹”拉近與獵鷹之間的感情距離。剛開始馴鷹時的張衛華,雖在兄弟單位經過短期培訓,但理論基礎不紮實、經驗少,馴鷹工作進展緩慢。
張衛華從不是一個認“死理”的人,隻有初中文化的他開始上網翻查資料,找民間“鷹把式”的高手拜師求教,再加上日夜不停地學習研究,很快領悟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育鷹方法。為了能成功“熬鷹”,張衛華帶著鋪蓋搬進了鷹舍,架著獵鷹,不眠不休地熬了起來,胳膊酸了就換另一條,眼皮“沉了”就拿涼水衝一下,甚至被鷹抓傷也要堅持架鷹。
一次馴鷹過程中,張衛華不小心被獵鷹咬住手指,鮮血噴湧而出,他知道這時一旦有劇烈反抗,獵鷹就會從此產生懼怕心理,張衛華忍住劇痛,輕輕撫摸它的羽毛,像是寬恕一個犯錯的孩子。馴鷹結束後才發現,獵鷹的喙鋒把他的整個指甲蓋都啄穿了。經過幾天幾夜的“鬥智鬥勇”,性情堅毅的獵鷹也放下了戒心,把頭埋在翅膀下酣睡起來,無論如何“打擾”都無濟於事。此時,張衛華緊繃的弦才鬆了下來,“熬鷹”終於成功了。
如果說“熬鷹”拚的是毅力和耐心,馴鷹則是考驗技巧和本領。最初,訓練中的獵鷹並不能完全聽從指揮,張衛華“計上心頭”,隨身準備了一些鮮肉條,帶著尚未進食的獵鷹在它最愛掠食的時間段開始訓練,每成功完成一項訓練,張衛華就會掏出一條“獎品”喂給獵鷹。為了達到“人鷹合一”的訓練效果,張衛華不僅通過控製飲食保持獵鷹的捕食欲望,還逐步掌握了獵鷹的動作及習慣特點,琢磨出一整套動作和聲音來指揮獵鷹的起飛與收回。每當張衛華來到外場放鷹訓練的時候,獵鷹都極為興奮,當他摘下鷹帽,右臂架鷹,身體前傾時,獵鷹的翅膀就會自然微張;左臂指向獵物方向時,獵鷹就飛出撲向獵物;一聲呼哨,獵鷹則必須落於手臂上……經過無數次的磨合和訓練,獵鷹逐步“上道”,仿佛能夠讀懂張衛華的每個動作,做到“令行禁止”,而張衛華則把獵鷹當成兄弟,通過神態、動作、聲音就能判斷出它們的喜怒哀樂。
長時間的與鷹相處,讓張衛華同獵鷹之間有了更深厚的“戰友情”。一次,一名新馴養員在為獵鷹喂食時,不小心把鷹的食道弄傷,一連幾天獵鷹都無法進食。生命垂危之際,獵鷹竟然流下了淚水。張衛華十分心痛,下定決心一定要治好它。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張衛華日夜守候在獵鷹身邊,如同對待孩子一樣照顧它,白天尋遍駐地獸醫為其治傷,晚上撫摸鷹的羽毛讓它安心入睡。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衛華的悉心照料下,獵鷹的傷病開始好轉,開始少量進食,沒多久就痊愈了。
“孩子”也有淘氣的時候。一次,張衛華架鷹驅鳥實操訓練,眼瞧著獵鷹追著飛鳥遠離了機場,任憑張衛華如何打呼哨都無濟於事,隻好跨上該場站的獵豹車,一路呼哨向獵鷹飛走的方向追去。一天下來,呼哨打了千百次,張衛華被累得喘不過氣來,隨車的戰友幾乎放棄,可張衛華卻始終堅持,終於招回獵鷹。戰友十分不解,不就是一隻帶毛的畜生,跑了就跑了,幹嘛拚死拚活,張衛華卻說,我是獵鷹班班長,獵鷹就是我的兵,更是我的戰友,軍人怎麼可以丟下戰友不管!
在張衛華的努力下,機場上空形成了3公裏有效驅鳥區。這種驅鳥方法既維持了鳥類生態平衡,又保證了人工驅鳥難以達到的50米高空盲區,保障了飛行訓練的安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