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綜合補給艦的發展現狀與特點(1 / 2)

國外綜合補給艦的發展現狀與特點

裝備/技術

作者:李紅軍

綜合補給艦,又稱戰鬥支援艦,通常伴隨艦艇編隊航行,在航行中對艦艇進行燃料、食品、彈藥、物資補給和人員輸送,擴大了作戰海區範圍,提高了艦艇持續作戰能力。近年來,美國、印度、西班牙等國海軍高度重視綜合補給艦的發展,先後研發、建造和服役了一批新型綜合補給艦。

美國海軍發展新型幹貨彈藥船和油料補給艦

美國海軍立足於全球戰略,把後勤艦船的發展置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始終以提高海上補給能力、增強裝備的可靠性和適應性為主要目標。根據美國海軍造艦計劃,隨著“供應”級快速戰鬥支援艦的退役,其職能將由艦隊補油船(T-AO )和幹貨彈藥船(T-AKE)聯合替代。美國海軍自2001年率先啟動“劉易斯和克拉克”級幹貨彈藥船項目,以替代服役年限已滿、任務能力單一的彈藥船和補給艦。該級船是美國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最新一型後勤保障艦船,主要任務是從基地和盟國港口或海上運輸船上獲得補充,運送彈藥、食物、冷凍貨物、維修備件等物資,為戰鬥艦艇進行補給。其在補給保障模式中,主要替代軍火船、戰鬥補給船,承擔穿梭補給任務;必要時也可與1艘T-AO油輪配合,擔負航母打擊群和兩棲作戰艦隊的伴隨補給任務,替代快速戰鬥支援艦的角色。美軍現役的14艘“劉易斯和克拉克”級幹貨彈藥船中,有11艘服役於軍事海運司令部的作戰後勤部隊(CLF),為美國及其盟國海軍艦艇提供彈藥、食物、油料及其他補給,以確保美國及其盟國海軍在全球範圍內的前沿存在;其餘3艘用作戰略預置船,分別歸屬現有的3個海上預置中隊,主要任務是作為海上預置船,同時還可快速地向岸上部隊投送作戰裝備。

2013年9月,美國海軍宣稱正在籌劃新一代油料補給艦“TAO-X”,采購數量為17艘,首艦計劃於2016年開工建造,2020年服役。新一代油料補給艦將采用基於現有成熟商業技術方案的新設計。為了能夠最大化的提高艦船性能、燃油效率和集成先進技術,美國海軍向通用動力國家鋼鐵和造船公司、亨廷頓·英格爾斯、霍爾特海事公司分別授出了3份為期6~10個月、價值170萬美元的行業研究合同,要求提供專業的行業意見和貿易研究,以及艦船集成化和惰性氣體係統成本控製等方麵的內容。該級艦更多技術細節包括:注重環保的發動機、雙殼體、船體外殼防腐塗層、艦載電力係統,此外電力推進、全新通風係統等也是努力的方向。關於加油係統工作方式,研究團隊正在探索電子控製艦船受油連接,即把現在的液壓控製替換成電子控製以提高效率。按照預定設計,該級艦將是航母打擊群和遠征打擊群的固定配置,能夠裝載最多187000桶燃料,滿足艦載機編隊和驅逐艦、兩棲艦等平台的全部燃料需求。

印度海軍積極發展新型綜合補給艦

印度為加強其海軍的遠洋活動能力,於2008年7月選擇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為其建造2艘大型綜合補給艦,首艦“迪帕克”號、2號艦“莎克蒂”號分別於2011年1月和10月服役。該新型補給艦長175米,寬25.0米,吃水9.1米,滿載排水量27941噸。動力係統由2台10000千瓦功率的柴油發動機組成,具有大型球鼻艏設計,最高航速20節,最大續航力10000海裏/16節。船員編製200人。該級艦采用雙殼體配置,符合國際海洋組織防汙公約中的環保規定。該型艦可裝載17670噸補給物資,液貨包括12000噸燃油、2300噸航空煤油、2000噸淡水和1000噸潤滑油;幹貨包括200噸彈藥、150噸備件、20噸其他物資以及6~8個集裝箱。兩舷各有2個橫向補給站,船艉設2個燃油補給站,可同時為4艘艦艇補給燃油,艦艏還配置有1座起吊能力30噸的起重機。此外,還配備有可搭載中型直升機的飛行甲板。

西歐國家著眼本國軍事需求,紛紛建造多功能綜合補給艦

西歐國家海軍一直高度重視補給艦的發展。近年來西班牙、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正在研發或建造新型綜合補給艦。

西班牙“坎塔布裏亞”號綜合補給艦由納凡蒂亞公司建造,於2010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該艦是西班牙海軍當時噸位僅次於航母的艦艇,其入役可顯著增強西班牙海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以及執行遠距離持續保障任務的能力。該艦長173.9米,寬23.0米,吃水8.0米,滿載排水量19813噸。最大航速21節,最大續航力8000海裏/13節。設置了飛行甲板和機庫,可搭載3架AB-212中型直升機和2架SH-3D或NH-90重型直升機;共有122名艦員,還可容納另外136人,包括艦載直升機的機組人員。該艦共設計有5個加油站(其中1個位於艦艉),可裝載6400噸艦用柴油,1600噸航空燃油和470噸幹貨,能夠為海上部隊提供彈藥、補給和食物,並在全速航行的同時為3艘艦艇補給燃油。此外,該艦配有1個10張床位的醫院、1間設備齊全的手術室,包括通過電視會診的遠程醫療設施、X光室、牙醫室、化驗室、消毒室、醫療谘詢室和中央氣體儲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