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課程整合
作者:唐克岩
摘要機械設計基礎對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起著關鍵作用。針對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存在的不足,從改革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成績評定等方麵,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獨立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85-02
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是學生由理論基礎學習轉向專業課程學習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機械中的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的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1]。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具有設計通用零件和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掌握重要機械參數的測定並具有運用標準、規範、手冊、圖冊和查閱有關設計資料進行初步的工程設計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設計能力[1-2]。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涉及的基礎理論內容較廣且相對獨立,實踐性較強,學生缺乏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學習起來較困難,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更多地接觸實踐,更有興趣地學習這門課,更好地培養工程素質[3]。
1 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思路與目標
高等教育肩負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培養的雙重使命,必然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很難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必須要建立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為最終目的,使學生能了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勢,具備從事工程技術方麵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此必須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而自主地進行學習。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工程設計能力,使機械設計基礎教學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和服務社會於一體,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2 教學內容的改革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內容繁雜,基本概念、公式、圖表等繁多,而且公式的推導過於冗長,缺乏係統性,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信心不足。因此,結合成都理工大學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工程應用為主線,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和優化整合,刪除落後的內容及複雜公式的推導過程等,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設計方法的講解,重點強調公式的理解與應用,總結前後內容的係統性和規律性,注重零件參數確定的方法與零件結構的合理設計,盡可能選用典型性和啟發性的工程實例,加強對學生解決工程應用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適時地更新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麵,加強工程觀念和綜合分析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既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設計中。
3 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先進教學手段
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往往偏重於教師單方麵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必須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