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天人相應(1 / 2)

中醫養生學繼承了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統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為基本準則。在承認外界不良因素足以影響人體健康的同時,更重視內因。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強調辨證思想。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不僅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而且受社會的製約和影響,這種把人體生理現象、精神活動與自然、社會結合起來考察人類生命規律的觀點,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所特有的“天人相應”的思想,也就是宇宙萬物一體的觀念。

辯證法認為宇宙是一個普遍聯係著的統一整體。萬物之間彼此密切相關,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相互轉化,萬物從天地自然而生,最後又歸於自然,反複循環,無有終時。這是宇宙萬物的固有規律性。中醫養生學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宇宙為一大天地,人與天地、萬物都是一氣所化生。盡管現象不同,但存在著共通的規律。因此要進行整體的、統一的把握,不能使自己與外界對立,而是使自己與外界統一,達到一種充滿的和諧。俗稱人為“小宇宙”,自然宇宙為“大宇宙”。也就是說,人類養生的關鍵,必須與自然宇宙聯係在一起,不僅要調諧“小宇宙”的運行,還要調諧“小宇宙”與“大宇宙”之間的關係,使之協調一致,融為一體。

1.生氣通天

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遵循同樣的變化規律,在相通相應的過程中,不僅保持著體內的陰陽平衡,而且保持著與整個自然界的動態平衡,人與自然界的這種關係就是“生氣通天”的整體觀。正如《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2.順應自然和主觀能動作用

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要產生影響,使人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應。在這個自然界的大係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各種條件為自身服務。順應自然包括兩方麵的內容。即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二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故《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亦指出:“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這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防禦外邪的侵襲。隻有如此,才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強調因時製宜,是中醫養生方法的一項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