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特裏福諾夫 俄羅斯旋風的襲來
人物
作者:張朋汨
職業鋼琴比賽真可謂是世界上最不俗的選秀比賽,因為參賽者們都是被稱為與塵世有距離的音樂家或者未來音樂家們。他們均是能夠獨守鋼琴十幾個小時而仍舊樂在其中的絕地戰士,他們以高超的肌肉力來展現理智與情感的融合,以充滿想象力的表演來回報克己的付出。鋼琴比賽沒有硝煙,而是以絢麗多彩的音響喚起你內心深處的共鳴。參賽者懷揣著朦朧的野心,慷慨地分享著自身對美學的認知。
然而,高處不勝寒,隻有發揮最精良和最能渲染聽眾的音樂家才能夠脫穎而出。俄羅斯出生的年僅二十二歲的丹尼爾·特裏福諾夫(Daniil Trifonov)便是最近炙手可熱的一位超級鋼琴家,年紀輕輕的他已是國際各大鋼琴比賽的常勝將軍,2010年獲得第十六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第三名,2011年僅在一個多月內便分別收獲了第十三屆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和第十四屆柴可夫斯基比賽鋼琴組金獎、觀眾獎以及最高獎。在故土掛上金牌的丹尼爾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而這份自信源自俄羅斯學派的精致製造。
2013年2月5日,卡內基音樂大廳主廳久違地因為一場鋼琴獨奏會而爆滿,就連開場前稀有的安靜氛圍都讓人深覺今天的演出嘉賓不同尋常。打破沉寂氣氛的是白淨纖細的丹尼爾·特裏福諾夫,筆挺的西裝,特意捋上額頭的發型,帶著一臉稚氣的笑容,迅速地走向琴凳,不帶任何猶豫彈奏起斯克裏亞賓的《第二鋼琴“幻想”奏鳴曲》。瞬間,整個會場的空氣仿佛籠罩了一層薄薄的淡紫色,神秘而又晦澀的和聲被強烈的節奏驅動著,主旋律由分解和弦如漣漪般在音階上下浮動,仿佛溫柔的月光灑遍南方寂靜的海灘。丹尼爾柔軟的手指像章魚的卷須一般鋪展在琴鍵上,利用指腹盡可能地靠近琴鍵的根部觸鍵,以求最深邃最溫潤的音色。他都不需要依靠用力擊鍵來製造對比,密集高速的下鍵變幻出的是細膩的情緒和色彩。隨著音樂主題的變更,平靜的海邊切換成了咆哮的驚濤巨浪,丹尼爾扭曲著他瘦弱的身板,用力弓著背向琴鍵靠去,不時露出猙獰痛苦的麵部表情,用了幾乎讓聽眾屏息的速度,如同瞬間迸發的火焰,完成了第二主題的演奏。
緊接著技巧與內涵艱深的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再次證明了這位俄羅斯鋼琴家無可挑剔的音樂控製力和指尖的技術。丹尼爾與以往的鋼琴冠軍有所不同,他沒有不可一世的英雄氣質,如果將李斯特的奏鳴曲比作一棵樹,鋼琴家們往往會流於描寫這棵樹蒼勁有力的樹根、高大挺拔的樹身以及繁茂的枝葉;而丹尼爾則如同一個遊山玩水的好奇詩人,他喜於觀察交錯的樹枝和欣賞樹葉上的精細藤蔓。丹尼爾的音樂裏沒有極善極惡的紛爭,沒有徹底的深淵,隻有如同對著陽光的一片樹葉,遭受的厄運不過是午睡時的一場夢境。有評論家不滿於他不溫不火地詮釋這個本該是浮士德的角色,卻無法否認吃慣大餐的紐約聽眾無比享受丹尼爾製作的精致小甜點,半場結束,全場觀眾紛紛起立致以近乎瘋狂的掌聲。
似乎是為了平衡上半場沉重的曲目,下半場丹尼爾演奏了一整套二十四首具有不同性格的肖邦前奏曲。氣氛果然與上半場大相徑庭,丹尼爾如同在家裏演奏般自如,一首首小品充斥著不可思議的通透音色和感情變化。第五首輕盈得仿佛吹散楓葉的秋風,第八首的情緒完全釋放,風雨如歸,還有第十三首的神秘星光,第十六首的暴風雨,第二十三首的靜逸祥和,第二十四首的金戈鐵馬……聽眾們如癡如醉地沉浸於他精彩的詮釋。彈畢,丹尼爾輕快地鞠了個躬,露出了一個可愛的笑容,又是雷鳴般不停歇的掌聲。為了答謝熱情不退的聽眾,丹尼爾又加演了三首小曲:梅特納《四個童話》的第二首,拉赫瑪尼諾夫改編的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三號》和阿格斯蒂改編自斯特拉文斯基《火鳥》組曲的“地獄探戈”。究竟是什麼造就了這般被狂熱追捧的音樂風格,這要翻看丹尼爾的音樂背景才能一探究竟。
1991年3月5日,小丹尼爾出生於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市的一個音樂家庭,幾乎每位家庭成員都從事著與音樂相關的工作:祖父是合唱指揮,父親是作曲家,母親是音樂理論教師,就連曾祖父曾祖母等都是當地有名的職業音樂家。繼承了優秀音樂基因的丹尼爾從小便展露了天賦,五歲的時候,小丹尼爾摸索著電子鍵盤作了一些簡單旋律的小曲,幾個月之後便開始正式學習鋼琴,學習異常順利,偶爾作些小曲也開些小型的音樂會。八歲時,為了能讓丹尼爾在被稱為“音樂家搖籃”的格涅辛音樂學院特殊班學習,全家遷往了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