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秋,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聖地尼克坦村口一棵鬱鬱蔥蔥的芒果樹下,一位50來歲的男人正坐在椅子上給一群小天使朗誦詩歌。這位朗誦者麵龐慈祥,蓄著一把漂亮的大胡子,加之穿著一襲白色長袍,猛一看,會讓人以為耶穌降臨。

這時,遠處走來一位郵差,將一封電報遞到了他的手上,他衝郵差點了點頭,然後漫不經心地將電報塞入口袋。“先生,這是瑞典來的電報。”郵差提醒道。他“哦”了一聲,接著又抑揚頓挫地朗誦起來。

“電報上說,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郵差再次打斷他。“謝謝,”他說,“不過,我現在最重要的事是給孩子們朗誦詩歌。”“先生,您就好好地帶孩子們玩吧,恐怕您以後再也沒有時間給他們朗誦詩歌了。”他歎了一口氣:“是啊,從此我再也得不到片刻的寧靜了。”

這位在芒果樹下給孩子們朗誦詩歌的男人,就是印度詩人泰戈爾。

泰戈爾的擔憂果然很快就到來了:由於這是亞洲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此當獲獎的消息傳出後,他儼然成了印度的“神”。人們發瘋一般湧上街頭歡呼慶祝,一群崇拜者甚至從加爾各答乘專車前來朝拜。麵對這如潮水般湧來的榮譽,泰戈爾隻是淡淡地說:“對於他們奉上的榮譽之杯我可以吻一下,但裏麵的酒我是不會喝一口的。”

為了躲避這讓人陶醉的烈酒,泰戈爾不得不離開印度,前往世界各地巡遊。然而,這位“東方聖人”所到之處,麵對的仍然是潮水般的崇拜者。他隻好回到印度,回到他所熱愛的聖地尼克坦,並把自己獲得的諾貝爾獎金及講學收入全部捐給聖地尼克坦,成立了一座國際大學。

這是泰戈爾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他不僅成功地擺脫了榮譽帶給他的喧囂,而且利用金錢這身外之物幫助自己實現了夢想,讓那個誕生於聖地尼克坦的天堂從此變得更加絢麗,並用這奪目的光輝照亮了長期處於黑暗中的印度。

(陳東豔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