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初:初生,剛開始有生命。苟:假如。
性:天性。教:訓導、教誨。
本:本來、原來。遷:轉變、變化。
性:性情。道:此處指方法。
習:習染,長期在某種環境下養成的。
貴:注重、重視。 特性。
專:專一。
“人之初,性本善”以後緊接著六個字是“性相近,習相遠”。這六個字出於《論語·陽貨》。“人之初,性本善”據說是孟子的思想,接下來的“性相近,習相遠”就比較符合孔子的思想了。但跟前麵那六個字是有點矛盾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那怎麼後來又變成“性相近,習相遠”了呢?“性相近”,人的本性本來差距並不遠,“習”在這裏不是學習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響,被熏染,被汙染的意思。本性本來差距並不遠,但是因為後天受到環境的影響,受到各種各樣外部環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在這方麵,我們千萬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視後天的環境的,對一個人的成長,一個人的教育環境,古人是非常重視的。用一句很簡單的也是古人的話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講的熏染的問題。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數不勝數。
我老家是無錫,無錫下麵有一個縣叫宜興,現在也是一個市,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當地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其中有一個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叫周處,晉朝。
他,沒有人給他講規矩。慢慢地就瞎混,受到了不好風氣的熏染、影響,長大以後變成了一個非常粗魯、暴躁、野蠻的人,動不動跟人打架,打得人家頭破血流,滿地找牙。這麼一來,周圍的人見了周處就躲,都惹不起他。周處自己不知道,因為他沒有羞惡之心,沒有是非之心,這個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怎麼誰見我都躲啊?他就去問一位長者。這就說明他天性不壞,他對老人還是尊重的。他問:“為什麼鄉親、鄰居見了我都躲呢?”老人家說:“你不知道,周處,我們這邊有三害啊。”周處問:“哪三害,說來聽聽?”老人家說:“第一,前麵山裏出了一隻猛虎,經常下來吃人,吃家畜,這是一害,害得雞犬不寧。第二,你看,村前麵的河裏有一條蛟龍,誰都不敢遊泳,不敢下河捕魚,不敢遊過河去。”周處說:“這不才兩個嗎?還有一害呢?”那老人家說:“就是你周處!”周處天性還好,他一下子覺得,原來我已經那麼壞了,以至於鄉親們把我也當一大害啊!他頓時幡然醒悟。在傳說當中,周處上山殺掉了這隻老虎,為民除害;下水,潛到河裏斬殺了那條蛟龍,為民除害;而自己則良心發現,本性善良的天性彰顯出來,從此一路上進,後來還當了很大的官,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聲。現在周處的墓還在。
這個故事可以說明什麼?“性相近,習相遠。”如果後天環境不好,沒有人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會受到汙染。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汙染。這就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那麼,怎麼樣才能保證人們向好的方麵發展?《三字經》會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方法呢?
怎麼能夠解決環境的熏染問題呢?《三字經》接下來講的是“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不去教育,或者不接受教育,那麼“性乃遷”,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變遷。這個“教”可以理解成兩方麵,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話,人的本性中壞的東西就會生發出來。前麵周處的故事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而“教之道,貴以專”就是說,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貴的是專一。《三字經》所指的教育,我們必須用心去體會。這個教育不簡單,有幾層意思:第一層,我教你之教,教育之教。第二層,受教之教,接受教育的教。“教之道”,這個“教”還包括非常重要的兩層教育,一層是道德教育,一層是知識教育。我們今天往往重視知識教育,比如孩子從小讓他學鋼琴,學小提琴,學英語、法語,也許還要去學學溜冰。指望孩子從小成為一個知識上的超人,百般武藝樣樣精通。音樂希望他成為朗朗,外語則希望他能夠精通幾門,還要學書法,還要學奧數。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三字經》最強調的道德教育,即怎麼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怎麼擁有一個作為善良的人所必須有的道德。《三字經》的教育,從來是道德教育先行,當然它也絕不忽視知識教育。“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專”又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終生的,就是我學一樣東西,要學一樣愛一樣,學一樣像一樣,學一樣成一樣,不要半途而廢,不要淺嚐輒止,這是縱向。還有一層意思是橫向的,就是我要一生持之不懈,我要把我的一生作為學習的一生,我要有一種終生學習的態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識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