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字經》裏,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必須一心一意地去經曆,這是《三字經》裏麵這六個字的精義。
在曆史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來說明《三字經》這一觀點。明代著名的書畫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並列為“吳門四家”,是了不起的風流才子、大畫家。唐伯虎從小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繪畫的天才,天賦很好。他的繪畫很早就小有名氣,當地的富豪之家經常把小唐伯虎請去作畫。那時的唐伯虎當然有點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風流倜儻。但是,唐伯虎的母親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覺得這樣淺嚐輒止,稍有一點點成就就滿足是不行的,必須專心致誌,好好去學幾年畫,把繪畫藝術給鑽透了。於是,母親就把這個道理跟唐伯虎講了,讓他去跟沈周學畫。沈周那個時候已經是有名的大畫家了,就住在離他家不遠的地方。母親給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讓他去跟沈周學畫。唐伯虎也很高興,反正離家也不遠,就背著媽媽給他準備的行李高高興興地去拜沈周為師學藝。到了沈周那裏學了也就一兩年,唐伯虎發現自己畫得很不錯了,再看看老師的畫,覺得也不見得比自己強到哪裏去,所以習畫就不太專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動,也沒怎麼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師母,準備一桌飯菜,送送唐伯虎:“讓他出師吧,不用再學了。”做完了這桌飯菜,就把飯菜送到院子裏一個獨立的房子裏,這間房子唐伯虎從來沒去過。
這到底是一間什麼樣的房子?為什麼老師從來不讓唐伯虎到這裏來呢?而唐伯虎的這次經曆又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唐伯虎走進這間房子一看,哎呀,發現這個房子怪了,怎麼天底下有這樣的房子!怎麼怪呢?這房子居然有四扇門。他從一扇門進去,另外三麵也各有一扇門,而每一扇門外都是不同的風景:這一道門外姹紫嫣紅,那一道門外鶯歌燕舞,另一道門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覺得好玩兒,心說:“這師傅可真夠壞的啊,原來家裏有那麼好玩兒的去處也不告訴我,今天滿師了,他告訴我了,我先不吃飯了,先出去看看。”往東門想去看看那個姹紫嫣紅,“咚”一下子撞一個包;往南門想去看鶯歌燕舞的時候,“咚”又撞一個包;往西門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時候,“咚”一下又撞一個包。頭上起了仨包。他這才明白,原來三扇窗和外麵的風景全是沈周在牆上畫的畫。唐伯虎一下明白,原來畫無止境,自己這點水平差遠了。這個時候沈周就進來了,說:“唐伯虎啊,吃完飯你就可以走了,別學了。”唐伯虎撲通跪下:“老師,您還是讓我跟您再好好學幾年吧。”從那往後,唐伯虎專心致誌,又學了好多年。後來有一天,沈周告訴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經學有所成,不必再跟著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經改了,就自己下廚,去做了一桌謝師宴,感謝老師對他的栽培。他把菜做好後放到房間裏,這些菜裏麵有魚。江南嘛,魚蝦多。這時旁邊跳過來一隻饞貓,要來吃這個魚。唐伯虎當然就要把這貓給趕走,不能讓它吃。這貓一竄,朝東牆上的窗口跳,想逃出去,“啪”的一聲,這貓撞一個包掉下來了;這貓爬起來又往南牆和西牆跑,那裏各有一窗,“啪”,又都掉下來,貓也撞了仨包。唐伯虎忘了,自己在練習繪畫的時候,在牆上畫了三扇窗,連這貓也分不出來。
這個故事無非是要說明,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誌,必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