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表達與交流”中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曆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就要求考生寫作時要我手寫我心,抒發真情實感。因此,在記敘文寫作中捕捉“動情點”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動情點”就是那些足以吸引讀者眼球,引起讀者興趣,打動讀者心弦,促使讀者駐足玩味的地方,不單指那些煽情的情節,具體的人、事、物。若將“動情點”理解得太窄,不利於學生的寫作實踐,也不利於教師的寫作指導。“動情點”蘊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隻要仔細觀察、用心捕捉,不愁寫出文情並茂的美文。

一、巧設懸念,蓄情待發。評論家王笠耘說:“懸念是引人入勝的磁石,是進入故事的跳板。懸念主要來自懸而未決的矛盾衝突,而故事恰好就是這些矛盾衝突的軌跡。”在記敘文中,一個高質量的懸念不僅可以顯示作者的睿智,還可以凝聚情感,使之在某一刻蕩然爆發,令讀者潸然淚下。如王恒績的《3袋米的故事》:

兒子剛上小學,父親就去世了,娘兒倆相依為命,艱難地過活。後來,兒子考上了縣一中,不想勞累母親,便產生了退學的念頭,母親一巴掌將他打到了學校。第一個月,姍姍來遲的母親,背著一袋米一瘸一拐地來到學校。負責掌秤登記的熊師傅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皺起了眉頭,裏麵有早稻、中稻、晚稻還有細米;第二個月,母親送來的還是雜色米,熊師傅的臉色更加不好看了;第三個月初,母親又來了,她望著熊師傅,臉上堆著比哭還難看的笑。熊師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幾乎失去理智的語氣,毛辣辣地嗬斥:“哎,我說你這個做媽的,怎麼頑固不化呀?咋還是雜色米?你呀,今天怎麼背來的,還是怎麼背回去吧!”

作者沒有交代母親不按要求一再背來雜色米的原因,而是設置了這樣一個懸念,令讀者不禁生疑,怎麼回事呢,按常理第一次不知道學校的要求,第二、第三次就不該這樣了啊。隨後文章揭開了秘密:“母親早有預料,雙膝一彎,跪在熊師傅麵前,兩行熱淚順著凹陷無神的眼眶湧出:‘大師傅,我跟您實說了吧,這米是我討……討飯得來的啊!’熊師傅大吃一驚,眼睛瞪得溜圓,半晌說不出話。”可以說,任何一個讀者在讀到這個答案時,內心的那份震動絕不亞於驚濤駭浪,都會為偉大的母愛感動得熱淚盈眶。

二、注重細節,凸顯情感。李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麵描寫之中。典型的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凸顯情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許俊文的《俯向大地的身影》中有這樣一段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