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吃藥不當等於找病(1 / 1)

[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隻有大病才會去醫院,平時有點頭痛腦熱的小病都自己去藥店買藥吃了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習慣,生病以後絕不可以亂吃藥。吃藥一定要科學,身體才會健康。]

●自己用藥的三點注意

■明確診斷有的放矢

任何一種病都有若幹個症狀,如感冒有流涕,鼻塞,頭痛或怕冷發熱,或咳嗽。如發燒時先要查清原因,不要動不動就應用抗菌素。又如某個症狀為許多疾病所共有,像慢性淺表性胃炎,都能見到上腹部疼痛不適。如果用藥之前不準確地知道病情,隻根據一種症狀而自買藥物治病,無疑很難取得效果,甚至會貽誤病情。若是購買中成藥,還應該明白病情屬寒症還是熱症等。

■用藥劑量合理掌握

病人治病心切,認為多吃藥,病好得快,其實不然。如青黴素殺菌濃度以最低抑菌濃度的5~10倍為佳,高於此濃度殺菌能力並不增加,反而會增加毒性反應。

■要明白藥物的作用

有人用藥如育人騎瞎馬一亂撞一通。如有誤把鏈黴素作為止咳用的,有誤把青黴素作為退熱藥用的,有誤把黃連素作為止瀉藥用的,有誤把六味地黃丸作為補腎興陽藥用的,結果治不好病,還不知為什麼。

●告別錯誤的服藥方法

■躺著服藥

躺著服藥,藥物容易黏附於食道壁上,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嚴重的甚至損傷食道壁,埋下患食道癌的隱憂。所以,店員最好提醒顧客要站著或坐著服藥。

■將膠囊裏麵的藥粉倒出來服用

許多膠囊屬於緩釋藥物,在人的腸胃裏慢慢釋放劑量,使藥物作用持久,體內藥物濃度均衡。若倒出來吃,破壞了原藥設計,就會影響藥品療效。

■糖衣片壓碎服用

豈不知,糖衣一旦破裂,便失去了特定保護、遮味、隔離等作用,不但會降低療效,而且還可能對胃黏膜產生較強的刺激作用,出現惡心、嘔吐,甚至胃出血。

■捏鼻子喂藥

很多家長常用捏孩子鼻子迫其張口的方法喂藥。患兒的鼻子被捏,隻好用嘴巴呼吸,這時藥物容易嗆進氣管和支氣管,輕則引起劇烈咳嗽,重則發生吸入性肺炎或藥片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吃藥不忌嘴

服藥期間不合理的飲食會降低藥效,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如服用治療頭痛的藥物期間就要忌酒,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需要被氧化成乙醛,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在體內代謝。而治療頭痛類的藥物會妨礙乙醛氧化成乙酸,導致體內乙醛蓄積,從而加重頭痛症狀。

相關鏈接

吃藥時不能喝茶

茶水中含有茶堿,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興奮,因此,對中樞神經係統有抑製作用的藥物,如安眠藥、鎮靜藥及鎮咳藥等,以及中藥的貝母、酸棗仁等不能與茶水同時服用。茶中還含有大量鞣酸,可使一些藥物產生沉澱,影響藥效。如治療貧血的鐵劑與鞣酸結合沉澱,會妨礙鐵劑的吸收。

TIPS

●溫馨小貼士●

服藥時增加飲水量能提高溶解度低和用量較大的藥物的血藥峰濃度,加快達峰時間,從而提高這些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療效。所以,服藥時應用足量的水(200~300毫升)送服,任何藥物千萬不能不用水幹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