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火鍋便成為餐桌上的寵兒,而且有越來越受人們青睞之勢。火鍋雖然美味,但也要注意吃火鍋的方法和方式,提防吃火鍋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負麵影響。]
●巧除火鍋綜合症
吃火鍋容易上火的原因,一是火鍋的原料大多為辛辣和肥厚油膩的“上火”食品;二是吃火鍋大多在寒冬,門窗緊閉,開著熱空調,加上火鍋的底火為明火,直接炙烤人的肌膚。
如果在吃火鍋的時候注意搭配技巧,就可以盡量減少症狀的產生。現介紹幾種方法:
■多放些蔬菜
火鍋佐料不僅有肉、魚及動物內髒等食物,還必須放入較多的蔬菜。比如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茭白、筍、菜心、紅薯、土豆、香菇、蘿卜。這些蔬菜多偏寒涼,不僅能消除油膩,補充人體維生素的不足,還有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但放入的蔬菜不要久煮,才有消火作用。
■調味料要清淡
調味料如沙茶醬、辣椒醬,對於腸胃刺激大,使用醬油、麻油等較清淡的佐料可避免對腸胃的刺激,減小“熱氣”。
■少食熱性食品
火鍋物料應采用熱量較低的食物,如瘦肉、雞肉、魚肉、海鮮,而盡量少吃高熱量的肥肉、肉丸、蛋黃和動物內髒等,以及一些熱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和動物血、蝦和韭菜等。熱性食品會明顯加重上火的症狀。少食甜味飲料,它能滋生內熱,助長上火。
■加些豆腐和白蓮
在火鍋內適當放入豆腐,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的攝入,而且還可發揮石膏的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
火鍋內適當加入白蓮,這種葷素結合有助於均衡營養,有益健康,加入的白蓮最好不要抽棄蓮子心,因為蓮子心有清心瀉火的作用。
■餐後多吃些水果
一般來說吃火鍋三四十分鍾後可吃些水果,如梨、西瓜、葡萄、荸薺和百合等。水果性涼,有良好的消火作用,餐後隻要吃上一兩個水果可防止“上火”。
●吃火鍋有禁忌
■吃得太燙
剛從火鍋中夾出的鮮燙食物,不要立即入口,應放碗中稍涼再吃,以免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而造成潰瘍。火鍋湯溫度可高達120℃,容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一些本來就有複發性口瘡的人和患有口腔黏膜白斑或扁平苔癬等癌前病變的人,火鍋的高溫和調料的刺激,都會使病情加重。
若經常吃燙的食物,還會破壞味覺,降低味覺機能,影響食欲。另外,過燙的食物對於牙齦、牙齒也有危害,容易引起過敏性牙病。
■吃半生不熟的食物
許多人吃火鍋喜吃半生不熟的魚、肉。這極易導致病從口入,因為涮火鍋很難將肉中的寄生蟲殺死,使人得上一些很古怪的疾病。
而且火鍋在使用過程中會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溶出,人吃了會產生慢性中毒。所以在吃火鍋時應注意將肉煮熟再吃。
■吃的時間太長
有的人一吃就是數小時之久,甚至通宵達旦,這樣會使胃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體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痛、腹瀉,嚴重的會患慢性胃腸炎、胰腺炎等疾病。
■吃得過辣
用辣味調料要適當。因辣味有刺激性,吃過辣的食物對胃黏膜有損害,對患有肺結核、痔瘡、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更應少吃或不吃辣味食物。
■剩菜放在火鍋中過夜
過夜的菜和湯含有過多的銅氧化物,吃後容易引起中毒,輕者頭暈、惡心,重者造成心、肝、腎損害。
相關鏈接
孕婦吃火鍋千萬當心
有些不法火鍋店,為了招攬生意,常在火鍋內放入罌粟殼粉。反複多次食用後,會導致成癮,一旦不食,就會出現全身不適、流淚、流涕、腹瀉、肌肉震顫等症狀。孕婦如不慎食用了放有罌粟殼粉的火鍋食物,危害更大,會導致胎兒崎形,或新生兒出生後即夭折,或新生兒出現戒斷症狀。
TIPS
●溫馨小貼士●
吃火鍋時還應注意肉類與蔬菜類的均衡,餐後須吃些水果;火鍋湯中的鈉離子、鉀離子較多,有腎病、高血壓的朋友不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