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咳”敲響環境警鍾(1 / 1)

“北京咳”敲響環境警鍾

新聞

作者:白劍峰

最近,北京連續遭遇霧霾天氣,“北京咳”成了熱門話題。“北京咳”並非一個醫學名詞,而是外國人總結的一種現象:到了北京便會不由自主地咳嗽,離開北京後咳嗽又自然消失。盡管“北京咳”一詞尚存爭議,但環境影響健康卻是不爭的事實。

聲聲“北京咳”,敲響了環境的警鍾。鍾南山院士曾說:“不少病人常常問我一個問題,我不抽煙、不喝酒、注意飲食,為什麼也會得肝癌、胃癌或者腸癌?我家很幹淨,為什麼孩子得白血病?這使我越來越感覺到,假如我們生活在空氣汙濁、飲水有害、食物有毒的世界,再好的生活習慣也會得病。”很多醫學專家也有類似的說法:一口不潔淨的水,一口被汙染的空氣,一口不安全的食物,堆積成山就成了“癌”。

近年來,我國癌症發病率急劇上升,除了生活方式因素外,環境汙染因素不可低估。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鍾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從病種看,居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為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食管癌。雖然癌症的發病原因複雜,但環境汙染是重要誘因之一。

1000多年前,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農耕時代,人們認為,“清風明月”是大自然的饋贈,可以無窮無盡地享用。到了工業化時代,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清風明月”成為稀缺資源。而潔淨的空氣和水,是維持人類健康的最基本因素。無論貧富貴賤,同頂一片天,共飲一江水,誰也不能享受特權。因此,保護好碧水藍天,符合公眾的根本利益。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生態環境屬於公共產品。如果缺乏嚴格的保護製度,就會被無度透支。例如,一塊公共草場上有很多牧民同時放牧,雖然每個牧民都知道無節製地增加羊群會毀滅草場,但多數人仍會增加羊群數量,直至草場徹底毀滅,所有牧民最終破產並失去生存依托。這就是“公地的悲劇”。事實上,要想避免“公地的悲劇”,不能僅靠個人的道德約束,還要靠政府的公共管理,尤其是嚴格的法治約束。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生態環境也在日趨惡化。很多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不惜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甚至認為“寧可嗆死,不願餓死;寧可熏死,不願窮死”。由於政府放棄了維護公共產品的責任,導致“公地的悲劇”不斷上演,既毀了生態環境,也毀了百姓健康。最後,百姓不得不用汙染換來的錢,再去打針吃藥、放療化療。曆史的經驗和教訓證明,“先汙染、後治理”絕對是一條錯誤的發展道路,代價昂貴,得不償失。

建設“美麗中國”,首先要有人的健康。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如果沒有人的健康,再美的家園也將失去意義。目前,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4.83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然而,期望壽命並不等於健康壽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不僅要追求生命的長度,更要追求生命的質量,即延長人均健康期望壽命。

健康權是人的基本權利。讓老百姓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幹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政府的基本職責。隻有天更藍、水更清、人更健康,中國才能更美麗。

白劍峰 ,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曾獲得中國新聞獎、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等獎項和榮譽。主要著作有《誰在妖魔化醫生》和《中國式醫患關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