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鏈接
生活
保健零食挑著吃
許多人都以為吃零食是年輕人的專利,其實老人也可選擇吃些零食,老人選擇零食有竅門。
患心髒病的老人可選擇花生、核桃、葵花子、板栗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物,也可選擇鬆子、杏仁、榛子、花生等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對心髒有益的堅果。
記憶力減退的老人可選擇核桃、榛子、杏仁、瓜子、花生等可健腦益智的食品。
高血壓的老人可選擇橙子、蘋果、香蕉、哈密瓜,或豆漿、紅薯、煮土豆等可以調節血壓的零食。
脾虛久瀉、大便燥結、腎虛疲勞的老人,可以選擇核桃、扁豆、板栗等,也可將水果製成水果羹,加些蜂蜜以補腎氣。
動脈硬化的老人可選擇大棗、獼猴桃、柚子、葡萄幹之類的富含維生素C、E和抗氧化劑的零食,以增加血管彈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及肥胖的老人可選擇低脂牛奶、全麥麵包、蕎麥麵、黑米粥、黃瓜、西紅柿等食品,應避免進食含糖、油和鹽多的食品。
應當注意的是,老人進食零食時間宜在上午9點~10點或晚上8點~9點之間為好。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和曾經發生心肌梗死的老人,晚上應避免吃零食。
老人“腿打軟”,未必是缺鈣
中老年人經常出現的“腿打軟”往往是膝蓋周圍軟組織受到疼痛刺激時突然發生痙攣所致。常見原因包括:
1.關節運動損傷。半月板損傷是最常見一種運動損傷,在下肢負重、足部固定、膝關節微屈時,突然過度內旋或外旋伸膝,就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走平路打軟,有時還有關節痛、活動受限等;膝關節韌帶損傷,膝關節微屈時穩定性相對較差,此時如果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和交叉韌帶損傷,會明顯感覺傷腿沒勁,走路打軟的次數比較多,膝關節有錯動的感覺,而且局部會有腫脹。
2.關節慢性疾病。當由於外傷或長期摩擦引起膝關節脂肪墊充血、肥厚,並發生炎症,與髕韌帶發生粘連時,就會發生脂肪墊勞損,從而使膝關節活動受限。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經常步行、登山等中老年人群。
3.關節退行性改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女性,會出現骨質增生,即通常所說的長“骨刺”。軟骨退變剝脫會產生遊離體,當這些炎性因子刺激膝蓋周圍軟組織時,肌肉會突發痙攣,導致關節發軟等。
老年人如果是經常性發生一側或兩側腿打軟,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在排除腦血管意外導致的肢體偏癱、肌力下降等打軟腿外,多半是屬上述骨關節方麵的問題,可通過查體、拍片、做核磁共振等明確病因。
孕婦過胖,母嬰都危險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日益重視肥胖孕婦與新生兒出生體重、代謝綜合征及孕產期並發症的關係。對孕婦而言,過度肥胖會發生流產、早產,誘發妊娠期糖尿病、血壓升高、羊水過多、泌尿生殖係統感染、血栓栓塞等疾病。在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增加1.5~20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增加2~21倍,體重指數越高,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越大,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時特有的並發症,是導致孕產婦和嬰兒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易導致巨大兒的出現,難產率也會隨之增加。巨大兒在分娩過程中手術助產機會增加,可使產道損傷、子宮破裂、尾骨骨折、產後出血的發生幾率均增加。由於盆底肌肉損傷,日後盆底功能障礙,甚至子宮脫垂發生率也會增加。而且易引起胎兒臂叢神經損傷、鎖骨骨折、顱內出血等產傷,發生新生兒窒息甚至死亡。而對於胎兒和新生兒而言,肥胖孕婦新生兒畸形的發生率可能增加35%~80%,神經管缺陷發生率增加1~3倍,隱睾症發生率增加1.5倍,胎兒窘迫、圍產兒死亡率 、新生兒低血糖及高膽紅素血症等也會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