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膝骨關節炎的中醫療法(1 / 2)

膝骨關節炎的中醫療法

常青樹

作者:剛嘉鴻 宓軼群

膝骨關節炎全稱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可以稱為退行性膝骨關節炎、增生性膝骨關節炎等等,是一種多發於老年人中的慢性無菌性炎症病變。膝骨關節炎是骨關節炎的一種,骨關節炎在全身可動關節均可發生,但是由於膝關節是全身負重最大、活動最多的主要關節之一,因此是骨關節炎最常見的發病部位。

膝骨關節炎是全球範圍內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在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55%的人患有該病,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今天,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對膝骨關節炎有著高度的關注和不斷深入的認識。

膝骨關節炎的症狀及病因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可以由自我檢出,也可以由醫生診斷出的疾病。在生活中主要的外部表現為反複出現的膝關節疼痛,晨起或者久坐後關節僵硬不舒,難以屈伸,遇天氣變化症狀加重。發病初期主要出現關節腫脹,活動時關節常有摩擦聲或者摩擦感。若不及時治療,隨著年齡發展,還會出現關節畸形,不能伸直,繼續發展成夜間疼痛難眠,甚至夢中痛醒,最終出現休息時關節也疼痛難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膝骨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內部主要發生的變化表現在膝關節軟骨與骨的退行性變:關節邊緣和軟骨下發生骨質硬化、囊性變,繼發關節表麵及邊緣出現骨贅,並引起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導致出現活動障礙。

膝骨關節炎的主要病因多為長期勞損而引起關節損傷,損傷後關節相關的肌肉和肌肉附著點的韌帶、筋膜以及關節囊等受損軟組織會發出疼痛信號,引起肌肉緊張、收縮甚至發生痙攣。疼痛促使機體減少關節的活動,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受損的關節組織有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及疤痕化,進一步加劇新陳代謝障礙,減慢炎性因子的代謝,加重疼痛。最終導致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等臨床症狀與骨及軟骨的退行性變形成惡性循環。

中醫對膝骨關節炎的認識

中醫學對膝骨關節炎的認識由來已久,雖然並無明確的膝骨關節炎病名,但是傳統醫學根據其臨床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的症狀,將此病歸屬於“痹證”中“骨痹”、“筋痹”的範疇。那麼何為“痹證”呢?痹證是由於風、寒、濕、熱等邪氣痹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酸楚、疼痛、重著、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甚至僵硬、腫大變形等症狀的一種疾病。病情輕者,病在四肢關節肌肉;病情重者,可內舍於五髒六腑。而痹證的病名更早在《內經》中就已提出,且對這一疾病包括其分類和預後等有了完整的認識。《素問》中有雲:“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即是認為此病由於肢體關節、肌肉、經脈氣血痹阻不通,“不通則痛”,形成痹證。又如《素問》中還有關於痹證頗為著名的描述:“風、寒、濕三氣夾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說的是,風、寒、濕三種邪氣共同侵襲身體,形成痹證。其中風這種邪氣侵襲表現更突出的成為行痹,寒氣侵襲表現更明顯的稱為痛痹,濕氣侵襲更嚴重的稱為著痹。

那麼中醫又是怎樣認識膝骨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呢?痹證的發生總體來看屬於本虛標實,同時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等有著密切關係。

《內經》中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說明膝骨關節炎發病與肝、腎二髒密切相關。肝藏血,血養筋,故肝之合筋也。腎主儲藏精氣,骨髓生於精氣,故腎之合骨也。諸筋者,皆屬於節,筋能約束骨節。膝關節中的筋骨有賴於肝腎中氣血的滋養,肝腎足,則髓盛骨強筋健;肝腎虧,則髓虛骨弱筋萎。同時骨痹又與肢體經筋、經絡、氣血聯係緊密,凡是能引起筋骨脈絡不通,使氣血痹阻不通的因素,皆可引起骨關節炎的發生。

中年以後,肝腎精血漸虧,氣血不足,致使筋骨失養,形體疲倦,易發本病。而過度勞累,日積月累,筋骨受損,氣血受阻,經脈凝滯,筋骨失養,導致疾病的發生。眾多古籍文獻闡述了本病的病因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調而導致經脈失養拘急,或慢性勞損加之風、寒、濕邪內侵而致使經脈不通,氣血瘀滯發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