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對孩子,做個情緒穩定的媽媽(1 / 1)

麵對孩子,做個情緒穩定的媽媽

家有兒女

作者:程征

媽媽遇事應控製不良情緒

例1

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在靜謐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正準備就餐或者觀看電視時,突然,鄰居家傳來摔打和責罵聲。媽媽在盛怒中情緒爆發,爸爸吼著,孩子哭著,讓人不忍卒聽,不知道這個家庭發生了什麼。但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父母情緒大爆發中,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長此以往,孩子還能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愛心嗎?因此,家庭生活的和睦、夫妻關係的和諧、媽媽情緒的穩定對孩子的為人處世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例2

目前,由於學習壓力重、電子產品盛行、用眼不衛生等原因,近視現象越來越低齡化。假如麵對一個視力下降到0.5的孩子,媽媽該如何做呢?一種情況是媽媽當時就急了,扭頭指著孩子的額頭,氣狠狠地說:“你再不注意,眼睛就瞎了。”孩子麵對情緒失控的媽媽,可能當場就會嚇哭了,因為他覺得事情太嚴重了,邊哭邊說:“我眼睛瞎了還不如死了。”另一種情況是媽媽雖然著急,但會積極的幫助孩子尋找視力下降的原因,告誡孩子應該注意用眼衛生,耐心地對孩子說:“以後要改掉不好的用眼習慣,注意勞逸結合,視力還會慢慢恢複的。”一件小事,因為媽媽情緒的投射,可能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恐懼,產生消極、失望的情緒;也可能會讓孩子重新樹立信心,恢複積極的生活學習態度。顯然,後一種態度,是媽媽們應該擁有的情緒控製態度。

媽媽身教遠勝過言教

媽媽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個老師。有的媽媽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對孩子怒吼,好的時候就拚命補償。對待孩子的態度完全是憑自己的情緒好壞,讓孩子摸不著頭腦。還有些媽媽自己受了委屈,或者有不順心的事情,就把怒氣發到孩子身上。年幼的孩子不明白媽媽為什麼會生氣發怒,他會覺得是自己的原因,會想“我是不是一個惹麻煩的孩子,一個令媽媽討厭的孩子?”甚至他會為無力讓媽媽高興起來而難過。這樣,孩子會處在自責狀態。所以,媽媽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麵情緒失控。另外,媽媽也不要以不妥當的情緒示範來教導孩子如何表達感情。比如,如果一個媽媽遇到問題和不快,在家摔東西、暴怒、哭泣……這些不理智的行為,很容易被孩子學去。有調查研究顯示,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自然也就平和;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孩子遇事也難免心浮氣躁。所以,控製情緒是做媽媽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媽媽應該善於疏導自己的情緒

顯然,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麵對孩子時,顯得十分重要。情緒本身是人腦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是以個體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一種自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其本身並無好壞之分。但是,由情緒引發的行為及其後果則有好壞之分。比如,一個不分場合時間就肆意發泄自己情緒的成年女人,不論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都會讓身邊的人感到恐懼,或尷尬,或奇怪,或憤怒,尤其成為一個媽媽時,對孩子的影響就更為明顯。麵對大人強烈的情緒,如生氣、憤怒、焦慮等,聰明而敏感的孩子都會感覺出來,即使是在繈褓中的嬰兒,也能夠感覺到家裏的氛圍。如果大人之間的關係是緊張的,孩子就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全感。因此,媽媽們有責任和義務在情緒上進行自我操練,因為,情緒穩定的媽媽才會培養出一個身心俱佳的孩子、一個活潑開朗健康可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