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似消極反而有助長壽(1 / 1)

看似消極反而有助長壽

常青樹

作者:蘇二

適當憂慮益長壽

據美國《科學日報》報道,一項心理與長壽關係的研究發現,一些看似不好的心理活動其實有益長壽。這項研究為期20年,涉及1528名參試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S·弗雷德曼和萊斯利·R·馬丁根據研究情況,在《長壽計劃》一書中,列出影響長壽的諸多心理因素。

研究發現,那些被父母說成“異常快樂與性情樂觀”或“從來不發愁”的孩子,長壽幾率反而低。弗雷德曼說:“我們經常聽到的勸告是:要快樂,要高興,這樣才會健康。然而,研究結果顯示,發愁有時也是件好事。”多項研究證實,適當憂慮有益健康,對男性而言,尤其如此。因為心中擔憂某事,便會全盤考慮各種可能性,做到有備無患。

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一項4萬人參與的研究發現,過度樂觀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險行為,如抽煙、酗酒、吸毒、飆車等,在10年裏遭遇殘疾或死亡的風險更高。而對未來較悲觀的人可能會更重視健康與安全,更懂得自我防護,並鼓勵身邊人一起行動。

善於自我原諒能長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快樂長壽的秘訣就在於:自我同情,放自己一馬。

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研究者發現,善於自我同情的人,壓力水平比較小。自我同情的意思是能夠原諒自己的錯誤,並通過合適的方式將情緒釋放出來。通俗一點說,就是放自己一馬。自我同情度比較高的人,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責怪自己,也不會對某些爭論耿耿於懷,通過不同方式發泄出來後,會迅速將不快的事情遺忘。

科學家組織了一項測試,對41名參與者的自我同情度進行排列。然後這些人兩天完成兩個心理壓力測試。測試前後,參與者的白細胞介素-6(一種與壓力有關的致炎因子)水平也被記錄下來。測試結果顯示,自我同情度高的人,白細胞介素-6水平明顯偏低。而自我同情度低的人,第一次測試時的白細胞介素-6水平偏高,第二次測試時的白細胞介素-6水平比第一次更高。這說明,自我同情度低的人,對壓力的負麵反應承受能力較弱,壓力的持續作用時間長。

這一發現刊登在美國《大腦、行為和免疫力》雜誌上,它為減輕人體壓力、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了新的方向。

發脾氣讓人更長壽

據《每日郵報》報道稱,德國耶拿大學研究發現,壓抑焦慮會令脈搏加速,不利於健康,而通過發脾氣將負麵情緒表達出來,則可以讓人長壽兩年。

歐洲科學家發現,發脾氣、發泄負麵情緒,是保持長期健康的關鍵。德國一項研究數據顯示,脾氣暴躁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要比拘謹沉默的英國人長壽兩年。英國文化素來以紳士風度、善於克製而聞名,但其實這種特點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負麵影響。

德國耶拿大學的馬庫斯·蒙德和克裏斯丁·米特分析了超過6000名患者的案例,發現那些喜歡把焦慮隱藏在心底的人,會導致脈搏跳動加速。如果長期重複這種狀態,將會導致高血壓,並且可能引發多種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腎病甚至癌症。該項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心理健康期刊》。

蒙德指出,那些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會因為壓抑負麵情緒而使身體處於危險中。“這些人的特點是似乎能夠控製恐懼,而且很有自我保護意識。他們不願冒險,總是試圖控製自己和他們周圍的環境。當他們麵對一項壓力很大的任務,他們的心率和脈搏都會比那些不壓抑情緒的人更高。”

不過,盡管自我克製情緒的人患病幾率更高,但他們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們恢複健康的速度比一般人更快。對此,蒙德解釋道:“善於克製自己的人都非常自律,他們有更強的動力去改變生活方式,從而重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