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白血病的新契機—新型靶向療法
大眾醫藥
作者:簡言
眾所周知,白血病是一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血液係統惡性腫瘤,數據顯示,其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占據第八位,而在40歲以下的男性和20歲以下女性中,白血病是死亡率占據首位的惡性腫瘤,可謂讓人聞之色變。
白血病的傳統的治療方法以化療為主,不良作用大,療效不甚理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新的治療方案—新型協同靶向療法,即根據白血病的發病機製,以關鍵致病分子為靶點進行高效低毒的靶向治療,在提高白血病療效、改善預後方麵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團隊以髓係白血病為研究對象,通過全外顯子組測序、核型分析和基因定位克隆等技術,發現了一批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標誌和藥物靶標。從而首創砷劑(俗稱砒霜)聯合全反式維甲酸(ATRA)協同靶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使APL成為第一個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係白血病,這一療法也被稱為“上海方案”。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惡性腫瘤是不治之症的觀念,使最凶險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實現了從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轉變。在深刻闡明“上海方案”作用機製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又開始將此“協同靶向治療”的思路拓展到其他類型的白血病。在針對M2b型急性髓係白血病(AML-M2b)進行藥物篩選時,又發現了中藥提取物冬淩草甲素能夠對該型白血病進行靶向治療,從而又催生了一個潛在的抗白血病藥物。在同行看來,“上海方案”提出了基於白血病發病機製的協同靶向治療理論,為白血病乃至實體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視野。
下麵是該療法的具體理論基礎以及該團隊的其他研究成果。
1.砷劑直接與APL癌蛋白中PML的RBCC結構域的半胱氨酸結合,使PML蛋白發生構型變化,誘發PML及其致癌蛋白進一步降解,闡明砷劑“以毒攻毒”的作用靶點,奠定了砷劑與ATRA協同靶向治療APL的分子基礎。
2.從分子水平闡明了中藥複方黃黛片協同治療APL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
3.揭示了維甲酸誘導基因I(Retinoic0Acid-Induced0Gene,RIG-I)調節AML細胞增殖和分化的新的分子機製,豐富了ATRA誘導分化治療APL的理論。
如今,冬淩草甲素的研究成果已與製藥公司聯合開發抗白血病新藥冬淩草甲素製劑。冬淩草甲素製劑和複方黃黛片擴大適應證分別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Ⅰ/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批文;“上海方案”已廣泛應用於世界多個血液中心,並組織製定了我國衛生部APL等臨床路徑。該研究也成為國際轉化醫學研究的成功典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遺傳學》《科學》和《癌症細胞》等發表;2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實現了將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有效轉化,獲發明專利13項。
此外,首個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將落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為完成這一重大任務,該研究團隊在上海市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和醫學院的支持下,啟動了係統生物醫學協同創新中心的培育和運行,以創新的體製機製,整合在滬高校和國家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和科研隊伍,力爭為慢性複雜性疾病的防治、推動我國轉化醫學的發展以及促進醫藥生物技術產業水平的提升繼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