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論中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1 / 2)

簡論中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幼教天地

作者:楊英當

摘 要:好習慣是一種獨特的力量,好習慣是一種堅韌的品性,好習慣孕育著超凡的智慧,好習慣閃現著魅力的火花。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幼兒受益終身,促進幼兒整體素質提高。

關鍵詞:幼兒 行為習慣 培養

從教十年有餘,在數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聯係與區別。在幼兒園教育中,讓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教學的重點,能使幼兒終身受益,促進幼兒整體素質提高。尊重幼兒需要,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才能促進幼兒綜合發展。

今天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都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一家人都圍著他們轉。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任性等不良習慣,這樣的性格對幼兒今後人際交往是極為不利的,一些孩子還養成了驕奢的習慣,不知道愛惜物品、缺乏責任感、厭學、霸道、無禮、懶惰等,這些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對孩子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生活中,我們應為孩子製定一些“規矩”,幫助他們改掉這些壞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優秀是教育方法的優秀,隻要方法妥當,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優秀的,隻要用心,總能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需要好的方法指導,我總結了幾點小經驗,與大家分享,具體如下:

第一,在幼兒園班級管理中,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建立“規矩”,幼兒才會積極遵守。首先,良好習慣的培養或評價主體應由教師轉變為師幼或者幼兒自身。以我現在所代的中班為例,共34名幼兒,一半以上是獨生子女,存在自私、霸道、自我為中心、動手能力差、搶玩具、打架、咬人、說粗話等很多不良習慣。針對這些現象,我們做了個小試驗,讓幼兒通過活動發現自身的錯誤,讓幼兒體會被無視、被罵、被咬後的感受,然後教師和幼兒一起製定一套犯錯後的懲罰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班風有了明顯改觀。這個試驗告訴我們幼兒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是因為不理解良好生活習慣與自身的關係,同時意識到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先從對幼兒的理解著手,讓幼兒自覺取代教師強製執行。

第二,良好行為習慣內容體現形式要轉變,要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良好習慣。做事三心二意、虎頭蛇尾是大多數幼兒的通病,該怎麼幫助幼兒改掉它呢?我認為首先從不隨便打斷孩子入手。把主動權交給孩子,無論孩子做什麼都不要隨便打擾,如果你感覺時間長了或有不妥之處,不要強製執行你的意願,如果隨意打斷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會引起幼兒的對立情緒和反感,不利於培養幼兒注意力的集中性和堅持性。其次不要同時給孩子安排幾件事情。3至6歲的幼兒根本不能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時間和能力,如果安排的任務過多,會讓幼兒不能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結果是一件事也幹不好。幼兒完成一項活動時,不要讓其完全遵照大人的意思,給孩子製定目標,提供空間和材料,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要適時指導、提示、鼓勵,這是培養孩子做事的集中性和堅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