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慢性鼻—鼻竇炎篩竇黏膜和篩骨的病理學研究綜述(1 / 2)

慢性鼻—鼻竇炎篩竇黏膜和篩骨的病理學研究綜述

出類拔萃

作者:董娜

摘 要: 慢性鼻-鼻竇炎(CRS)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病理學研究發現,CRS患者篩竇黏膜和篩骨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學改變,其改變與臨床分型和預後密切相關。篩竇黏膜和篩骨的病理學改變能夠為CRS臨床分型、分期和臨床治療提供病理學依據。本文針對慢性鼻-鼻竇炎篩竇黏膜和篩骨的病理學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分析。

關鍵詞: 慢性鼻-鼻竇炎 篩竇黏膜 篩骨 病理學

慢性鼻-鼻竇炎(CRS)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疾病,鼻內鏡技術應用於臨床後,部分患者獲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部分患者仍遷延不愈。為更好地治療該病,很多學者對慢性鼻-鼻竇炎的病理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來,對於CRS篩竇黏膜和篩骨病理學的研究不斷深化,取得了很大進展,現綜述如下:

1.慢性鼻-鼻竇炎篩竇黏膜的病理學研究

篩竇黏膜正常情況下表麵光滑,基膜上覆著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基膜無增厚,間質無水腫,腺體及其導管無明顯增生擴張。國內外學者針對CRS對篩竇黏膜的影響,做了大量的病理學研究,2003年Ponikau等人在研究中發現:慢性鼻-鼻竇炎能夠使篩竇黏膜基膜增厚、黏膜膠原纖維增生。同年何春燕等人對60例慢性鼻-鼻竇炎的篩竇黏膜標本進行病理研究,發現慢性鼻-鼻竇炎臨床分期越重,篩竇黏膜纖維增生、基膜增厚更明顯。楊春平等人在研究中提出複發性的慢性鼻-鼻竇炎和慢性鼻-鼻竇炎伴息肉的患者篩竇黏膜基膜較一般型的CRS增厚更明顯。

隨著鼻內鏡手術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篩竇黏膜病理與鼻內鏡手術預後的關係受到了學者的關注。韓德民在研究中提出,鼻竇黏膜病理分型與預後有關,在慢性鼻-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手術治療中,纖維型的手術治療效果優於混合型。Bassiouny等人發現通過鼻內鏡手術治療,術後鼻竇黏膜能夠逐步恢複為正常黏膜。Baudoin等人也認為,觀察術後鼻竇黏膜的病理變化是手術效果和預後的指標。倪炳華等人通過對12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後篩竇黏膜的病理觀察,將術腔黏膜的轉歸分為3個階段,即術腔清潔階段、黏膜轉歸競爭階段和上皮化完成階段。

2.慢性鼻-鼻竇炎篩竇骨質的病理學研究

篩骨在正常情況下維持著成骨和破骨的動態平衡,在病理或機械的刺激下,可以通過重新塑形進行結構改變和修複。Kennedy等人通過對24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篩骨進行病理學研究,發現該組患者的篩骨發生了以新骨形成、骨吸收、纖維化和炎性細胞浸潤為特征的類骨髓炎樣組織改變,提示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篩骨出現重新塑性。範爾鍾等人的研究報告與此相似,也提示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篩骨出現骨質重新塑形。Chiu在研究中提出,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鼻竇骨存在炎症,並有向遠處播散的傾向。Cho在研究中指出,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鼻竇骨質由於受到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會出現骨質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