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篇1 有健康才有幸福(1 / 1)

序篇1 有健康才有幸福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的確,健康是金,健康是福,有健康才有幸福。沒有健康,一切都免談。

“有健康才有幸福”,“身體健康指標越好,幸福享受幾率越高”,這些話充分說明了身體健康與幸福生活的密切聯係。誠然,幸福生活依托於一個人身體的健康,沒有健康,談何幸福?

看吃:一般人的理解就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看似簡單甚至還好像有點幼稚可笑,其實不然,這種簡單的理解實際上說出了幸福最起碼的標準。幸福與吃喝有關,想吃不能吃、想喝不能喝,不能稱之為幸福。健康是吃出來的,健康是吃喝的“真正主人”,能吃能喝的人才是當之無愧的幸福之人。

談起吃喝,對於健康人來說是一種正常的生活享受,但對於不健康的人來說,吃喝就很難被認為是享受了,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不健康者的飲食是一種違心的活動和任務,雖不能與痛苦相聯係,但也不能與幸福享受掛在一起。想吃不能吃,能吃吃不了,這是自身身體健康狀況決定的。人的健康程度與身體的各項指標有關,若身體指標都在正常範圍內,怎麼吃都沒有問題,但身體指標若偏離正常範圍值,就需要慎重飲食了。比如血糖指標偏高的人,對含糖量高的食物必須嚴格控製食用,絕不能隨意食用了,否則很有可能發展成為糖尿病,這是必須注意的大事,萬萬不可忽視。

能吃吃不了的原因很多,身體的指標從一方麵看能吃,但從另一方麵看吃了又不行;從這個結果上來看應該補充,但從另一個方麵上來看又應該縮減了。

調劑飲食是當今提倡的科學飲食方法,健康人也可以這樣做,非健康的人和亞健康的人更需要這樣做了。不能吃絕對不能強吃。需要少吃的人必須控製在規定範圍以內,不可隨意超越,“食”得其反的飲食實在要不得,必須立即停止,否則將悔之不及。比如:冠心病人的飲食標準是少食多餐,再好的食物也隻能吃到七分飽,吃得過飽馬上就會給心髒增大壓力,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生。

幸福≠財富多。有的人總是認為幸福就是有錢,固然錢能夠為生活提供寬裕的物質條件,但也不能視為幸福。飲食都是以吃飽為標準,所差的就是吃什麼了。但吃東西是因人而異的,有的東西他能吃,並不能代表別人也能吃,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比如吃田鼠、吃猴腦(現在不讓吃了)、吃小貓,95%的廣州人都能吃,而北方95%的人看都不敢看上一眼。共同能吃的東西比如有鯨魚肉,有鮑魚翅,吃過的就幸福,沒有吃到的人就是痛苦?用這樣的尺子衡量幸福是不是把幸福看成就是吃了!更何況國際海洋組織是不準捕鯨的,能吃到鯨魚肉的人也是在偷著吃,不是什麼光榮事,跟幸福的距離相差太遠了。

看穿:穿戴講究是比較多的、但主要講的是合體、個性、風度,主要看的是穿戴效果,絕不是衣服的品牌。名牌不是名人,穿名牌就幸福?

看戴:現代的人對佩金掛銀好像不是那樣的欣賞了,即使戴上一塊100多萬元的金表,好像也沒有哪個人為此羨慕不已了。百萬元金表的確是個重量級的“戴”,但他的幸福體驗在哪裏,就體驗在那塊金表上?其實戴上這塊金表和不戴這塊金表也沒有多大差別,對於旁觀者來說隻能認為他戴的是一塊表或一塊黃色的金屬表而已,還能有什麼呢?難道人們會因金表而改變對戴金表者的評價嗎?

看享受:有錢的人吃有吃、穿有穿、戴有戴,所說的享受,就是過去人們幻想的認為躺著吃、仰著喝就是享受。這種觀點對於過去可以,但放在今天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讚同。有錢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時更講究科學的生活方式和方法,他們深知健康的可貴,他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那種一味為享受而享受的想法和做法漸漸與求健康的人們遠離了。

綜上對吃喝穿戴和身體健康的關係之討論,我們可以歸結一下什麼是幸福了。首先幸福絕不是單純的吃喝穿戴和享受,更與物資、金錢擁有量沒有什麼關係。幸福≠財富,財富隻能是為生活提供必要的補給條件,幸福依托於健康,有健康才有圓滿的幸福,有健康才有豐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