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序篇2 沒病不等於就健康(1 / 2)

序篇2 沒病不等於就健康

你是個健康人嗎?

麵對這個問題,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舉手,回答說:我是。我沒什麼毛病,四肢發達,頭腦健全,不痛不癢,一切正常。

真是如此嗎?未必。理由如下:沒病不完全等於健康!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用事物發展的觀點來看,人體每個器官每天都在運動變化中,開始是由幼小往成熟發展,到了成年頂峰之後,它就要往衰老方向發展了。發展過程中有一個病變臨界線,超過了臨界線就是疾病。然而,臨界線內的器官質量、健康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它每時每刻都要發展變化,工作壓力、精神緊張、營養失衡、環境汙染、自然衰老,都在促使它向疾病發展。器官變化中形成的質量差異、往疾病臨界線的發展就是不完全健康。

用事物關聯性觀點來看,人體的各個器官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而各器官的質量程度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各器官的健康值是不相等的。在相互作用中,弱器官要影響、牽製強器官的發展,因此,這種不平衡就是不完全健康。

另外,隨著現代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不健康的環境裏。飲用水的汙染、空氣的汙染、食品添加劑、農藥化肥等,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米、白麵當中都添加了漂白劑之類的東西。蔬菜生長過程中使用化肥、農藥,牛、豬、雞飼料中大量添加激素,嚴重影響了肉、蛋、奶的品質,對人體本身造成極大的傷害。這些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當我們在沾沾自喜地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活時,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疾病。結果就是我們當中約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英年早逝的案例層出不窮。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世界上有20%的病人,75%屬於亞健康人,隻有5%的人才是健康人。

亞健康狀況:到醫院檢查查不出任何疾病,但總有身體乏力、煩躁、失眠、心悸等不適之感,不用吃藥這些感覺也能自行消失,但不能徹底消失,總是時隱時現。其實其潛在的威脅是不容忽視的,它往往是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等的前兆。一些學者也把這樣的人叫做“半健康人”。

有關資料表明,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被懷疑處在“亞健康”狀態,澳大利亞達37至100萬。在亞洲地區,處於這種狀態的比例則更高。不久前,日本公共衛生研究所的一項新調研發現並證明,接受調查的數千名員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著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折磨,而且至少已有半年病史。在對中年女性所做的一次調查中發現,60%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盡管沒有“病”,依然活著,但“亞健康”表明身體健康已不“完美”,如不及時調解,可引起病變。健康不“完美”來自身體的方方麵麵,這很難通過醫院現有的儀器查出問題。一個人可能各項化驗都正常,卻總是感到渾身無力,頭暈眼澀,沒有食欲。如果在舊的醫療模式下,我們就會把其當做一個健康人而不予重視,而現代醫學則要關注“人”的生活習慣、工作方式、飲食情況等,並幫助亞健康人擺脫亞健康狀態,走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