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產焦慮症

生活圓桌

作者:漢密爾頓

圖 謝馭飛

1980年我出生,難產。大夫拿產鉗那麼隨便一扒拉,把我給夾了出來。說“隨便”是因為大夫是我爺爺朋友的女兒,算“世交”,但隔天就忘了產鉗夾的到底是頭還是腳,隻好抱歉地跟我爸說:“對不住啊,估計小孩子不是智商就是走路有問題。”我爸不當回事,我也就這麼稀裏糊塗地過了20年。等到1999年我考上北大,老爸心想多虧了當年大夫把難產的娃給接生下來,這麼多年不見也該去道個謝。見麵大夫委婉地問:“你兒子腿腳沒毛病吧?”我爸還沉浸在他兒子金榜題名的喜悅中,堅定地搖了搖頭。大夫二話沒說,一把握住我爸的手說:“這麼多年,你和弟妹不容易啊……”敢情人家這樣就斷定我爸是為兒子的智商來尋仇的。

講這個故事的原因倒不是想掀起衣服給您看我媽在我後背上刺的“好好學習”之類的字,實話說我本來就不笨,犯不著頭懸梁、錐刺股。我想說的是我們的父母當年懷咱生咱的時候,真的不像現在這麼走心。現如今生活壓力如此之大,三十而立四十不孕的。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父母輩不止生一個孩子,見多識廣。這個也有道理,不是說帶小孩的原則是,頭胎照書二胎照豬嗎?到了我媳婦兒現在懷上寶寶的時候,想學點東西就真得照書了,也還真焦慮。有天我媳婦兒查了書就跟我說,像咱們年紀大了生出“唐氏”寶寶怎麼辦:30歲的時候是1∶952,35歲的時候是1∶378,整整提高了兩倍半,哇……孕吐又來了。我好容易給她端茶送水侍弄好了,拍出紙筆一算:35歲生出健康寶寶的概率是377/378=99.74%,24K金也不過99.6%。這樣看起來安心多了吧?

其實也不光是自己嚇唬自己,身邊的朋友也嚇唬你。這個叫作“同儕壓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好的辦法是發令槍響之前先在背後推一把,比如說……雙頂徑。雙頂徑是胎寶寶腦袋最寬地方的長度,通常是用來估計胎寶的大小。可當媳婦兒在同齡圈寶媽中比較了一番後就犯了愁:咱寶寶的雙頂徑沒有達到平均值。“咱寶寶會不會是個笨寶寶啊?”媳婦擔心之後找到了方子:第一多吃核桃,第二多做胎教給寶寶念故事和聽音樂。不過在我看來既然是平均值嘛,總有50%寶寶的雙頂徑大於平均值,50%寶寶的雙頂徑小於平均值,要不怎麼叫平均值呢。

聰明還是笨,到了預產期絕對是主題。也許確實媽媽更焦慮,爸爸神經更大條。聽我爸講當年我在蠟燭包裹裏的時候,他抱著我坐在伯父自行車後麵。伯父軋過一坑,我爸手一抖就把我扔出去了。撿回來揉一揉算是修好了娃。所以我爸說,就算我真笨他也不會去找用產鉗的大夫,畢竟這娃他也摔過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