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統計學分析
通過病案檢索係統,輸入患者ID號,調取患者病曆,與患者聯係,建立數據資料庫,同時與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及倫理委員會協議書,隨訪時簽訂隨訪表及複檢結果,運用SPSS17.0輸入隨訪結果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年齡、PAF病史、合並其他疾病、左房前後徑、折返機製、房性早搏數目等6個因素有統計學意義,與患者術後發生PAF存在聯係。而其餘因素在本研究中未發現與患者術後發生PAF存在聯係。
2.2 多因素分析
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多因素分析,去除其他幹擾因素,結果導出的回歸方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經過多因素分析篩選出PAF病史、年齡、左房前後徑三個自變量的回歸係數均為正值且OR值大於1,說明這三個變量是RFCA後發生PAF的高危險因素,而篩選的其他因素與射頻消融術後發生PAF關係不呈正相關。
3 討論
在PSVT患者中房顫(AF)的患病率明顯較一般普通人群高。雖然經皮射頻消融術治療大部分PSVT患者可行性較高,危險性相對較低,但是傳統藥物等治療並發術後房顫的機率也較高。部分權威臨床研究[2,3]分析,射頻消融PSVT大約有7%~33%的患者在術後某個時間發生房顫,具體術後房顫的發生時間報道也有不同的說法,研究認為術後2個月內發生房顫的機率最大[5],術後10個月內同時術前合並房顫的患者術後發生機率較大[6]。本文研究表明經皮射頻消融PSVT患者,術後房顫的發生率為16.1%,患者一般在術後12個月左右複發,與此前各研究者的結論基本一致。因此,對於PSVT射頻消融術前合並房顫(AF)的患者,應在術後12個月內加強隨訪以便及時給予處理。
房顫和多源性房性心動過速:其發生機製為心房存在多個微折返環。基於以上機製,選擇藥物控製無效的患者,可選擇通過射頻消融希氏束的方法來達到控製心室率的目的,但此種方法術後發生Ⅲ°傳導阻滯的可能性增加,往往需要埋植永久性心髒起搏器。還可以通過動脈逆行法補救射頻消融希氏束失敗的患者,機製是在主動脈根部無冠竇區域內放電消融,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本文通過對PSVT射頻消融術後房顫患者進行隨訪,發現不同年齡段患者發生房顫率明顯不同,高齡患者發生率較高,大於60歲年齡段者發生率明顯高於小於20歲。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基質改良難易程度。老年患者心房重構和纖維化程度增加,更易形成並維持房顫,不易改良,包括基因心肌細胞、間質、傳導係統和神經等,基質更難改良。②老年患者合並症較多,特別是心肌缺血可能是導致心肌血供不足,致使左房結構發生改變,導致房顫發生的另一原因。③疾病依從性。高齡患者依從性差,可能於消融術後忽視或漏服ADD。本次研究進一步證明,高齡PSVT患者術後發生房顫的危險性明顯增加。
通過本次研究,左房大小是PSVT射頻消融術後房顫的危險因素,左房內徑大小與房顫呈明顯正相關,Framingham心髒研究中心研究證實,左房直徑在最高四分位數(≥44 mm)的患者房顫發生率是最低四分位數(≤35 mm)患者的2.5倍。左房直徑每增加5 mm,房顫的發生率增加1.4倍[7]。美國Mayo臨床醫學中心報告左房容積比LAD預測房顫價值更大[8]。Jang JK等[9]在1991年對25例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病變患者的左房心肌超微結構、左房的大小進行研究,發現左房容積越大、心肌纖維化程度、心肌排列紊亂程度、心肌細胞萎縮等程度改變越明顯,而且左房容積和左房的病理改變均與房顫的發生明顯相關。左房越大、左右房的病理改變越明顯,其電複律的效果就越差,顯示左房容積和左房心肌病理改變是房顫發生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