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室上速導管消融術後陣發性房顫發生的高危因素分析(1 / 3)

室上速導管消融術後陣發性房顫發生的高危因素分析

調查與實驗研究

作者:高宇等

[摘要] 目的 分析經射頻消融術治療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後發生心房顫動(PAF)的高危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7月~2010年7月經RFCA的PSVT患者308例,回顧性分析發生PAF病例40例。評價指標包括年齡、手術時間、既往PAF病史等13項,采用χ2檢驗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多因素分析。 結果 40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隨訪資料,單因素分析表明年齡、PAF病史、PSVT病史、其他合並症、左室射血分數、左房前後徑、折返機製、房性早搏數目等8項是射頻消融術後PAF發生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齡、PAF病史、左房前後徑為PAF發生的高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導管消融術;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41.7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4-0013-03

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是臨床常見的心髒疾病,發病率約為0.3%~0.5%[1],導管消融術(RFCA)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介入治療心律失常技術。雖然治療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VRT)及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的方法很多,包括小切口直視下射頻消融術、藥物治療等多種方法,但是RFCA已被公認為最好的首選方法。大宗報道得出,其與既往的藥物等治療方法比較,療效之好、發生率之低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也有報道,PSVT患者RFCA後合並PAF的患病率明顯較高,可達到7%~33%[2,3]。早在研究報道采用外科手術方法切斷旁路治療19例預激綜合征合並陣發性PAF患者效果滿意[4]。但是由於人類的進步,醫學的發展,同時RFCA的應用,人們發現通過RFCA同樣可以阻斷旁道和(或)慢徑後而達到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但是,利用RFCA在術後PAF的發生率也較傳統手術有所增加。所以,本次課題的目的重點研究如何在術前篩選患者,選擇更好的適應證,避免術後PAF的發生。筆者回顧分析經治的PSVT患者資料,統計PAF的發生率,找出其危險因素為臨床服務,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依據納入排除標準選擇2005年7月~2010年7月於內蒙古林業總醫院老年病科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及老年病科接受RFCA治療的PSVT後發生PAF的就診患者40例。納入標準:①具有獨立行為能力,配合我們長期隨訪與調查;②能夠準確理解或表述病情及問卷內容;③所有經RFCA的PSVT患者均在近期內完全成功,並且術後無肝、腦、腎等其他髒器嚴重的並發症;④所收集資料有關心內電生理檢查中旁道位置記錄準確、無誤,資料完整;⑤從病案室電子管理係統調取: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時間、既往房顫(AF)病史、PSVT病史、其他合並症(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腎病等)、心電圖、心髒彩超、吸煙、飲酒、勞累、術後胸悶、心悸等臨床不適症狀,診斷是否明確, 手術旁路位置及接受治療方法。剔除標準:①術前、術後重要資料缺失者;②術前接受抗心律失常藥物小於1周的患者。③術後心電圖提示正常而患者自述心慌、胸悶等有房顫症狀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期隨訪跟蹤調查的方式,收集2005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曾接受RFCA治療的PSVT患者308例,其中術後並發PAF的患者40例,男23例(57.5%)、女17例(42.5%),年齡48~76歲,平均59.2歲。術後第1、2、3、6、8、10、12、18、20個月進行隨訪。全部40例病例在術後3個月內均能夠常規門診隨訪或再次入院。術前病曆記載既往吸煙者21例,未吸煙者19例;長期飲酒者15例,偶爾飲酒者18例(每月飲酒量小於半斤),從不飲酒者7例;既往患糖尿病4例,高血壓10例,冠心病6例,瓣膜病4例,腎病1例,術前合並房顫(AF)11例。術前電生理標記:左側旁道11例;右側旁道17例;多旁道3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9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31例;術前心電圖有顯性預激表現者3例。房顫(AF)的診斷標準為:心電圖(患者不適時)或動態心電圖證實為P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