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放置不同宮內節育器婦女生殖道感染患病情況調查(1 / 2)

放置不同宮內節育器婦女生殖道感染患病情況調查

調查與實驗研究

作者:沈麗娟

[摘要] 目的 了解放置不同宮內節育器婦女生殖道感染患病情況。 方法 對自願要求放置宮內節育器(IUD)避孕而無禁忌證的育齡婦女隨機放置三種IUD各200例,並隨訪1年。 結果 放置三種IUD與RTI檢出率無統計學意義。 結論 放置IUD不增加生殖道感染率。

[關鍵詞] 宮內節育器;元宮300;Tcu380A;活性165;生殖道感染

[中圖分類號] R16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4-0016-02

宮內節育器(IUD)是一種避孕效果良好、安全、使用簡便、經濟、可逆、不影響性生活的長效避孕方法,是我國主要的避孕措施[1,2]。為了解放置IUD及有否尾絲,探討IUD對生殖道感染(RTI)是否增加,不同種類IUD的放置對RTI有否差異[3],2007年對需要IUD避孕的婦女,隨機放置元宮300、Tcu380A、活性165三種IUD各200例,術後1、3、6、12個月隨訪,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健康育齡婦女,20~45歲,月經正常,有正常性生活史,無放置宮內節育器禁忌證,月經幹淨7 d內。

1.2 調查方法

1.2.1 資料采集 需放置宮內節育器對象的一般情況、月經史、孕產史、避孕節育史、過去史詢問記錄。

1.2.2 術前常規 由調查對象常規體格檢查、婦科檢查、白帶、血常規化驗、盆腔B超檢查無異常。宮頸糜爛Ⅱ度:元宮16例,Tcu380 12例,活性165 12例;宮頸糜爛Ⅲ度:隻有活性165者4例。

1.2.3 術中情況 由專門培訓專業人員、隨機放置元宮300、Tcu380A、活性165三種各200例。手術者嚴格無菌操作,根據宮頸口的鬆緊和宮腔大小分別選用大小號,並B超確認IUD位置正常。

1.2.4 術後隨訪 1、3、6、12個月進行隨訪,了解主訴和月經情況,做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白帶、血常規化驗。

1.3 診斷標準

①滴蟲性陰道炎、念珠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的臨床診斷標準[4]。②白帶清潔度三度 陰道分泌物顯微鏡下見大量白細胞,而無滴蟲及假絲菌酵母菌。③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形式,多有急性宮頸炎轉變而來,有先天和後天二種。占婦女45.84%左右。按糜爛所占宮頸比例分Ⅰ度、Ⅱ度、Ⅲ度。在放置IUD前,均有不同程度宮頸糜爛,為非急性宮頸炎。尤其帶尾絲的IUD放置後,宮頸炎也列入調查內。診斷: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並不難。輔助檢查:宮頸分泌物培養或細胞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④盆腔炎性疾病 症狀和體征主要有下腹痛、陰道分泌物異常、月經異常和全身表現如發熱、寒戰及食欲改變。盆腔炎性疾病後遺症是“慢性盆腔炎”近10餘年改稱。診斷:根據病史、臨床及實驗室檢查。

1.4 治療方法

滴蟲性陰道炎、有症狀的念珠菌性陰道炎及細菌性陰道病、盆腔炎性疾病均采取對症治療,治愈率高。宮頸糜爛根據細胞學檢查、臨床症狀,采取相應意願藥物治療及微波、聚焦超聲物理治療,物理治療11例,治愈率達98%[5]。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3 討論

宮內節育器(IUD)是一種放置在子宮腔內的避孕器具,可有金屬、塑料或矽膠製成。宮內節育器是目前國內外使用較普遍的一種可逆性長效避孕方法,我國宮內節育器使用者占育齡婦女采取避孕措施者的近50%。放置宮內節育器避孕的原理:長期異物刺激導致慢性炎症反應及損傷子宮內膜,產生前列腺素,引起子宮內膜白細胞及巨噬細胞增多,子宮腔液體成分發生改變,產生無菌性炎症反應;前列腺素又可改變輸卵管蠕動,使受精卵運行速度與子宮內膜發育不同步,受精卵受阻;影響受精卵發育;宮腔自然環境改變,吞噬細胞被覆於子宮內膜,有吞噬精子的作用;宮腔內炎症細胞增多,有毒害胚胎作用。IUD具有安全、長效、不影響性生活等優點,但放置IUD是一種宮腔手術,手術尚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並發症。副作用中常見的為月經異常、疼痛、腰酸、白帶增多等。並發症較常見如術時出血、子宮穿孔、術後感染等[7]。術後感染常見病因有生殖道炎症,未經治愈而放入節育器;無菌技術不嚴格導致細菌上行性感染,如IUD本身滅菌不合要求,手術操作不遵守常規;手術時合並子宮穿孔、腸管損傷等;術後過早有性生活或陰道不衛生等。根據宮內節育器避孕原理子宮內膜改變、副作用和並發症發生的原因分析,帶尾絲IUD無直接關係。目前國內國際多項研究,帶尾絲的IUD與無尾絲的IUD,在副作用、並發症尤其是盆腔炎發生均無區別。早在1992年WHO的支持下,一項多中心的IUD與PID關係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在正常情況下,置入IUD 12 h後可以從子宮腔中分離出微生物,以後幾周微生物減少,1個月後宮腔已無菌,長期放置IUD不增加生殖道感染的發生率[8]。近年來,手術操作水平不斷提高,手術者嚴格遵循技術規範和無菌技術,放置任何型號宮內節育器,不會增加生殖道感染[9,10]。“十一五”課題中,手術操作者經過專業培訓,專人放置不同的IUD,有否尾絲[11],RTI發生率、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結果也得到支持[12]。RTI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內源性感染、性傳播感染、醫源性感染[13]。為避免及減少醫源性RTI的發生,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要嚴格按照操作常規進行醫療檢查,術前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按《避孕方法選用的醫學標準》適用、慎用、禁用選擇。術時必須規範操作,采用“不接觸”技術,即避免進入宮腔的器械碰到陰道壁或窺器,防止將病原體帶入宮內;凡所放置的IUD說明中需擴張宮口者必須擴張,不能勉強粗暴放置,以免損傷宮頸;宮頸糜爛放置帶尾絲的IUD,盡量將尾絲剪至宮頸管內;放置IUD後,告知受術者術後可能有少量陰道出血及下腹不適,為正常現象。定期隨訪,如出血、腹痛甚或伴發熱等,及時就診積極治療[14],發生炎症酌情取出,防止病情遷延、擴散造成盆腔感染。放置IUD的婦女在多個性伴侶和性傳播疾病等特定條件下,生殖道感染危險性有增加趨向。我們要宣傳普及經期、性生活衛生知識,確保放置宮內IUD婦女生殖健康[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