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的影響(1 / 2)

羅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的影響

藥物與臨床

作者:林霞 黃翯

[摘要] 目的 探討羅格列酮對2型糖尿病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的影響。 方法 選擇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二甲雙胍、二甲雙胍聯合羅格列酮、羅格列酮治療,另選擇2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回顧性分析治療前後三組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功能及其他相關指標變化。 結果 聯合組和羅格列酮組HDL-C治療前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治療方法

二甲雙胍組采用二甲雙胍(百時美施貴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美上海施貴寶製藥有限公司,規格0.85 g,國藥準字H)口服治療,0.85 g/d, 聯合組口服二甲雙胍和羅格列酮(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 mg)治療,二甲雙胍0.85 g/d,羅格列酮4 mg/d;羅格列酮組采用羅格列酮治療,劑量同上。治療12周觀察各相關指標。

1.3 觀察指標

空腹血糖、血漿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hs-CRP,TNF-α。肱動脈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檢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係統探查肱動脈的內徑和血流變化,同時記錄心電圖。患者上肢外展15°,手掌向上,探頭在右臂上2~15 cm進行探測。分別於休息時、反應充血後、再休息、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後測量肱動脈與舒張期末的內徑。血流介導的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以FMD表示,(反應充血後肱動脈內徑變化-靜息時肱動脈內徑)/靜息時肱動脈內徑×100%。非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用EID表示,(含腹硝酸甘油後肱動脈內徑-靜息時的肱動脈內徑)/靜息時肱動脈內徑×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三組治療前後BMI、腰臀比、血壓比較

治療前三組的BMI和腰臀比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各組治療前後血脂比較

治療前三組的TG、TC、LDL-C、HDL-C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各組治療前後血糖指標變化

治療前三組FPG、HbA1c、FINS、HOMR-IR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三組治療前後NO、高敏C反應蛋白、TNF-α治療前後變化

三組治療前NO、高敏C反應蛋白、TNF-α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5 各組治療前後肱動脈基礎內徑(D0)及FMD和EID變化

三組治療前FMD和EI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伴有因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異常。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慢性病,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不足,至以胰島素分泌不足為主伴胰島素抵抗,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卻大打折扣,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可能處於一種相對缺乏的狀態,可通過某些口服藥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但到後期仍有部分患者需要胰島素治療[2-4]。總之,2型糖尿病治療的短期目標是控製血糖,長期目標是預防相關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工作習慣的改變,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2型糖尿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性疾病,一般認為T2DM的發生是多源性的,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病因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5,6]。

長期的慢性高血糖可導致多種嚴重的並發症。高血糖對動脈的損害是導致多係統功能受損的重要原因。對大血管的病變主要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而對微血管病變可導致視網膜病、腎病、周圍神經病。動脈粥樣硬化是主要的損害,而血管內皮功能紊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改變。內皮細胞位於毛細血管內,除了是物質交換的屏障外,還具有分泌功能,所分泌的物質對調節血管壁張力、調節凝血過程、組織生長、免疫反應等均有重要的意義。內皮源性NO是在內皮型NO酶的作用下合稱的一種重要的介質,對維持心血管內皮係統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NO激活細胞內的鳥甘酸環化酶,產生cCMP,在擴張血管、抑製血小板聚集、調節血壓、抗平滑肌增殖等方麵發揮重要的作用。當NO 生成或釋放減少,均可導致內皮功能紊亂。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紊亂可啟動動脈粥樣硬化[7]。有研究顯示,糖耐量下降、空腹血糖升高、臨床糖尿病患者內源性NO 的水平均明顯下降。在本研究中,治療前三組的NO水平均顯著低於正常對照組。有研究顯示肱動脈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程度可以反映冠狀動脈的內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