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容血液稀釋對全髖置換術患者血漿蛋白的影響
檢驗與臨床
作者:鄔露丹等
[摘要] 目的 觀察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用羥乙基澱粉行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釋後圍術期血漿蛋白濃度的變化。 方法 將符合條件的擇期手術患者60例隨機等分為ANIH組(A組)和對照組(B組),檢測患者在麻醉誘導前、ANIH後30 min、術畢、術後1 d和術後3 d血清中總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濃度的變化;B組在相應時點監測同一指標。 結果 血液稀釋後A組患者的TP、ALB、PA均顯著下降,與麻醉誘導前和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結論 術前應用6%的羥乙基澱粉(萬汶)行ANIH能安全地用於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減少了患者圍術期血漿蛋白的丟失,有利於患者術後的康複;同時,羥乙基澱粉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創傷引起的機體的應激反應。
[關鍵詞] 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釋;全髖置換術;血漿蛋白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4-0082-03
全髖關節置換過程中異體輸血及其引起的並發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采用綜合措施進行血液保護,對解決用血緊張、減少經血傳播傳染性疾病和降低輸血不良反應都具有重要意義。血液稀釋是血液保護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分為:①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釋(acute _disibledevent=-3.413,P
3 討論
血液稀釋是指手術前為患者采血並暫時將血液儲存起來,用晶體液或膠體液補充循環血容量,手術過程中利用稀釋的血液維持循環,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濃度,然後有計劃地將采集的血液回輸,使患者術中丟失的血液成分下降,以達到減少失血的目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適合於易發生骨變形、關節功能減退的老年患者,在術中,由於手術區域骨組織血供豐富,關節骨髓腔和骨創麵滲血不易控製,可能會導致術中失血較多。本實驗采用了ANIH這一新型的節約用血技術,兩組患者術中輸血量的差異顯示它有減少異體輸血的作用,這一結果與相關報道相符[3]。
白蛋白作為人體血漿中主要的蛋白成分,在肝髒中合成,具有維持血液正常滲透壓、運輸、解毒和抗休克等作用,也是組織修複再生的必要成分。因此,動態監測大手術後總蛋白、白蛋白水平,對於正確認識患者的病情、判斷預後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實驗中,A組患者血液稀釋後,TP、ALB濃度顯著降低,並且明顯低於同時點B組患者,可能的原因有:一方麵,A組患者在采血後於體內快速輸注了兩倍於采血量的晶膠體液,血液稀釋擴容;另一方麵,手術創傷不可避免地引起兩組患者術中失血,作為血液的重要組成成分,血漿蛋白也隨之丟失。
回輸自體血後,A組患者TP、ALB濃度逐漸回升,可能是由於術前收集的濃縮血液保留了部分血漿蛋白,回輸後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患者通過自身調節更快地實現了TP、ALB水平的升高,加快機體平衡狀態的恢複。此外,ANIH引起的血液稀釋也使得A組患者因手術創傷丟失的血液的有效成分低於B組患者。
從術畢起,B組患者TP、ALB濃度明顯降低,術後3 d,A、B兩組患者TP、ALB的降低水平與麻醉誘導前相比仍有統計學意義。可能的原因有全髖置換術患者由於疼痛、精神緊張、失血、失液等,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在神經內分泌係統的作用下,交感神經興奮,胰島素分泌減少,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均增加,促進蛋白質分解,抑製蛋白質合成,出現負氮平衡;肝髒通過降低白蛋白的產生而優先合成急性時相蛋白;炎症因子和酸中毒抑製白蛋白的合成;同時體內呈高代謝反應,機體的分解代謝明顯高於合成代謝,導致血漿蛋白降低。相關研究證實,白蛋白濃度降低在危重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常見於大手術和感染患者[4,5]。而且,大手術後出現的白蛋白濃度降低與病情及預後密切相關,不僅會延緩機體組織的愈合及抗感染能力,還會增加術後並發症的發生率及病死率[6]。此外,白蛋白濃度過低也被認為是營養不良-炎症反應綜合征的標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