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8層螺旋CT雙期血管重建成像對肝髒腫瘤的診斷價值(1 / 2)

128層螺旋CT雙期血管重建成像對肝髒腫瘤的診斷價值

醫學影像

作者:尉東濤 張建平 孫海成

[摘要] 目的 探討128層螺旋CT肝髒雙期掃描血管重建成像對肝髒腫瘤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對經手術方式證實的22例肝髒腫瘤進行128層螺旋CT動脈期和門靜脈期掃描,在後處理工作站利用多平麵重建技術(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麵陰影顯示(SSD)與容積顯示(VR)等技術進行雙期血管重建成像。 結果 肝動脈期VR和MIP等重建圖像均能清晰顯示腹腔幹、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及腸係膜上動脈及其屬支,門靜脈期VR和MIP後處理成像能清晰顯示門靜脈主幹及其屬支。 結論 128層螺旋CT雙期血管重建成像技術快速、直觀、準確,有助於指導臨床對肝腫瘤手術方案的製定。

[關鍵詞] 多層螺旋CT;雙期血管成像;肝髒腫瘤

[中圖分類號] R73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4-0108-02

肝髒腫瘤手術機會較多,但如何能在術前為臨床提供腫瘤鄰近血管信息,卻是目前麵臨的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如128層螺旋CT具有掃描速度快、後處理功能強大等優點,利用其不同的圖像後處理軟件可分別於上腹部動脈期和門靜脈期行血管重建成像[1,2]。本文旨在評價128層螺旋CT肝髒雙期血管成像技術對肝腫瘤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1年4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經手術病理證實肝髒腫瘤患者22例,其中肝癌16例,良性腫瘤6例(巨大肝囊腫3例,肝血管瘤2例,肝腺瘤1例)。術前進行128層螺旋CT上腹部檢查,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齡55~83歲。所有檢查者均行動脈期和門靜脈期雙期血管CT重建成像。

采用西門子64排128層螺旋CT,造影劑為優維顯,用量為100 mL,注射速率3.0 mL/s。掃描參數如下:管電流580 mA,管電壓120 kV,掃描層厚5.0 mm,螺距1.375。動脈期延遲時間為30 s,門脈期延遲時間為60 s。掃描範圍由膈頂至肝髒下緣。經CT後處理工作站分別於動脈期和門靜脈期行多平麵重建技術(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麵陰影顯示(SSD)與容積顯示技術(VR)等重建成像。

2 結果

22例肝髒腫瘤進行了128層螺旋CT肝髒雙期血管成像,結果16例為肝癌,6例為良性腫瘤,其中巨大肝囊腫3例,肝血管瘤2例,肝腺瘤1例。

動脈期:多平麵重建技術、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麵陰影顯示及容積顯示技術等後處理成像均清晰顯示了腹腔幹、肝總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腸係膜上動脈等動脈血管以及動脈與肝髒腫瘤的關係。16例肝癌患者中15例血管成像可顯示腫瘤的供血血管以及肝癌對周圍肝動脈的浸潤關係,可見管壁不光整、局限狹窄、截斷及迂曲的腫瘤新生血管,其中1例肝癌供血血管來自膈動脈,1例肝癌瘤體巨大,鄰近動脈浸潤推壓較為顯著,細節顯示不清;餘6例肝髒良性腫瘤動脈期血管成像均顯示腫瘤鄰近動脈血管推移,無明顯浸潤征象。

門靜脈期:MPR、MIP、SSD及VR等各種後處理成像亦能清晰顯示門靜脈主幹及其屬支走行、彙流形式及管壁是否光整等情況以及腫瘤與靜脈的解剖關係。16例肝癌患者中,9例可見腫瘤浸潤門靜脈表現,表現為門靜脈或管壁毛糙不光整、局限性狹窄、截斷和門脈癌栓、脾靜脈及腸係膜上靜脈明顯擴張、迂曲等影像表現;餘6例肝髒良性腫瘤於靜脈期血管重建成像則顯示腫瘤鄰近靜脈血管分界清楚,可見部分受壓推移。另外,肝髒雙期血管成像還可以顯示肝髒血管發育變異,本組有1例肝癌患者VR圖像顯示門靜脈分為三叉,即右前門脈(RAPV)、右後門脈(RPPV)和門脈左支(LPV)。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128層螺旋CT的血管重建技術尤其是MIP和VR成像的應用為血管成像的研究拓展了空間。128層螺旋CT血管重建成像方法有多平麵重建技術、最大密度投影法、表麵陰影顯示與容積顯示技術等。本研究顯示以MIP和VR成像更具特點。在本文16例肝癌雙期血管成像的各種後處理圖像中,MIP可以完整地顯示血管的解剖學形態,且與傳統的DSA圖像相似;VR則保留了部分組織器官的信息,可清晰地顯示血管的解剖學形態以及肝癌對血管的浸潤情況,與文獻報道一致[1-3]。分析是由於128層螺旋CT采用更薄的層厚進行圖像采集,重建圖像的空間分辨率明顯提高,消除了後處理圖像中的部分容積效應偽影和階梯狀偽影,使圖像後處理技術更加完善。反而MPR則難以完整顯示血管的全貌,不能直觀觀察腫瘤與血管的關係,SSD則易受閾值的影響,成像效果不如MIP與VR。